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加入收藏 | 返回印象河南
企業登錄管理
寫博文首頁 >> 查看魏景奇太廣堂收藏發表的博文
滄桑元青花

[2014/11/7 10:45:06|by:魏景奇太廣堂收藏] 天氣:

滄桑元青花

當今,以元青花瓷為代表的元代瓷器,一直為國內外文博界極為關注。國內則眾說紛紜,研討論爭,由數十年前的不存在和不予承認,到現在的“無精品”、“無真貨”···  以至于元青花瓷像從遙遠的塵世中走來的幽靈,在文博界和收藏界及古玩市場里徘徊、漂泊···  讓人既渴望又畏懼。然而,當國內專家們研討存在與否?爭論真假不休的時候,這些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品,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藝術瑰寶,卻不斷地被當做仿品、假貨流出國門,在歐美的拍賣市場上屢創天價。這是怎么回事?中國文博界在發生著什么?難道是這些歐美人瘋了嗎?還是中國的業內人士都吃錯了藥?我們不禁感慨且又難過。感慨的是我們的華夏文化被世界廣為接受,難過的是中華民族孕育出來的智慧結晶,卻在自己的家園難以安身立命。
   
一、湖田窯曾經的輝煌
    盛世出精瓷。七百年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麾下大軍席卷世界,大馬彎弓,鐵蹄踏遍歐亞,打下廣褒的疆域,建立盛極一時的大元帝國。興旺的帝國在政治、外交、經濟、貿易、文化與宗教等領域達到前所未有的輝煌。做為元代的陶瓷文化藝術隨之達到中國陶瓷史上一個繁榮的里程碑時期。
    談到瓷器,你可能知道江西景德鎮,卻不知道“浮梁磁局”,更不知道“湖田窯”。就是這個數十年前不為人知的湖田窯,在中國制瓷歷史上留下許多的輝煌記憶。
    湖田 一一 一個由于歷史滄桑、歲月沉淀而被國人遺忘了的名字一一 在1937年被一個名叫普蘭柯斯東的英國青年學者發現,通過考察、認知并介紹給了世界。湖田窯由此揭開了他朦朧的面紗。而國人拉開湖田的序幕,重新認識湖田窯卻晚了十幾年。湖田窯是我國宋、元時期一座著名民窯,它燒造的瓷器白中閃青,青中泛白,胎薄釉厚,器型精巧,溫潤如玉。由于制瓷技術優良,常為宋代宮廷選送貢瓷。公元1278年,元朝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湖田窯是“浮梁瓷局”監制官窯瓷器的重要窯廠。元代“浮梁瓷局”存在的70年時間里,湖田窯承繼宋時溫潤如玉的傳統以及刻、劃、雕、印的技法紋飾,為朝廷制作了大量的“樞府”瓷器,并在此基礎上創燒了“卵白釉”瓷。稱之“卵白”。卵白釉瓷器器體厚重,造型穩健,胎質灰白,顆粒較大,釉色乳濁失透,溫潤如玉,具有疑脂般感覺。卵白釉瓷的問世,打破了以往循序漸進的傳統模式,大膽地改革形制,分段制接,粘合成型,并注重胎料及釉料的選擇。其造型渾厚、古拙、雄偉、挺拔,以堆、貼、鏤花剔刻和涂描彩繪紋飾,更新了唐、宋時期的青白釉、黒釉等單色釉的局面。同時,由于元帝國疆域流通需要,迎合西亞、中東地區的特色文化需求,“浮梁瓷局”還雇傭西亞、波斯一帶招來的工匠,采用今天伊拉克薩邁拉盛產的鈷藍料“蘇麻離”青料,改進制胎工藝為瓷石加高嶺土“二元配方”技法,融中國水墨畫特征,匯伊斯蘭民族文化風格,把制胎工藝和傳統書畫藝術結合起來,又創燒了形式新穎,題材鮮明,品種多樣,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瓷和釉里紅瓷等。


點擊查看原圖

元 卵白釉云龍紋象鼻瓶

在元代制作眾多的諸瓷品種里,最為國人所欣賞接受的應首推“元青花”。
    元代湖田窯燒造的青花瓷,器型碩大,工藝精湛,造型穩健,胎質潔白堅硬,紋飾多層細密,釉面完美無瑕,青花呈色青翠濃艷,且發色層次分明,畫工細致入微,具有濃郁的伊斯蘭細密文化特征,整體上透出和諧華貴的上等品質。其絢麗多姿的藝術魅力和制作精美程度,令世人驚咤不已,嘆為觀止。
    14世紀中國元代青花瓷的出現,震驚了整個伊斯蘭世界,他們為大元帝國神奇的青花瓷感覺到驚訝,為之折服。而作為大元帝國皇帝特制的“賞賜”瓷,則不但顯示了其懷柔,更顯示了元帝國強大興盛和科技發達。

點擊查看原圖


點擊查看原圖
元 青花象耳銜環盤口賞賜瓶

    中國的瓷器如此美妙誘人,它的昂貴使那里的國王貴胄們如癡如醉。與此相比,伊斯蘭世界的低溫釉下制瓷則相形見拙,顯得黯然失色。因其制胎缺乏最重要的陶土----高嶺土,本質上難以燒造成高溫瓷器。聰明的商人自然帶上鈷料、工匠以及適宜當地欣賞需求的瓷器樣式來到中國加工。這就是當時的“來料訂單”加工,并精選上乘品質器物的“外銷瓷”。

    元代湖田窯,在中國陶瓷史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改變了宋代胎薄釉厚,器型精巧,溫潤如玉的傳統,以空前的工藝水平,創燒了“卵白釉”瓷、“青花瓷”和“釉里紅”瓷,同時燒造了青花釉里紅瓷、多彩瓷、籃釉瓷及高溫綠釉瓷等,開拓了中國制瓷業的承繼與轉型的格局,啟開明、清后世制瓷業的繁榮興旺之先河。中國,從此進入新興的、以青花瓷為主體的“青花時代”。

    二、“元青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歲月悠悠,逝者如斯。青花瓷歷經幾度改朝換代的滄桑風雨,依舊是歷代制瓷業的主題,也是學者們和收藏家們追逐的目標。然而,元青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曾幾何時?湖田窯由歷史的新寵迅速衰退,元青花等諸瓷品種也隨之消失,銷聲匿跡,仿佛成為歷史空白。后世的人們只識得“清三代”,追溯至永、宣時期的青花瓷為鼻祖,(跨過元代,現已追溯至唐代青花瓷)而不認知元代青花。湖田窯怎么了?究竟發生了什么?以至于元代歷史也缺乏記載。

    自然界事物物極必衰的客觀法則,在元代湖田窯再次得到印證。“浮梁瓷局”的建立是為官家所壟斷,除了一部分宮廷所需及御制“賞賜”瓷外,還有“來料訂單”精選上乘的“外銷瓷”(其中不乏“出口轉內銷”的瓷器)。這些都帶有限量的局限性。而湖田窯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還是民需日常生活用品瓷,大量的民用瓷是不受局限的。其粗胎薄釉,工藝粗糙,紋飾模糊不清。使得后世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模糊不清,加之戰亂和大元帝國迅速消亡,元史資料亦無記載。后世便得出錯誤的判斷,即“元代無瓷”;就連粗胎薄釉的民用瓷也隨著歲月流逝,朝代更替而得不到認可。逐漸形成一種傳統觀念: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只識彎弓鐵馬,哪里會有瓷器的存在?故爾,偶露其容顏的元青花等不被社會及市場所接受和承認。


點擊查看原圖


點擊查看原圖

元 青花蓮塘鴛鴦大盤局部

    元青花在國人的視界中消失了。如果說元青花只是簡單的瓷器一件,倒也罷了。但它是具有代表性的產物,--- 一種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文化現象。元青花不只華麗秀美,精致絕倫,在它身上還折射出許多元帝國的遙遠信息。從“來料定單”的外銷瓷上,可以看出元帝國與海外各國,官方與民間繁榮興旺的經濟、貿易往來及技術交流。御制“賞賜”瓷則可視為元帝國外交友好使者,它不僅使那里的國王貴族們欽佩的五體投地,也是維系著上國與屬國之間的政治、外交、經貿及宗教交流往來的紐帶。即一種寬宏的政治策略的體現。元青花瓷器物的紋飾,結合了伊斯蘭民族文化色彩藝術,器型揉進適應伊斯蘭宗教特征風格,無不包含著關懷、撫慰、一榮聚榮共進退的誠盟之意。

    元青花滿腹委屈的消失了。如果說元青花是隨著元帝國覆亡而消失,還不如說是歸咎于國人因循守舊的意識觀念,商賈們的奸詐鉆營,古董行業內的“攪屎棍”和“高品位、低智商”的鹿馬不分。一點一滴地把它蠶食,使之進入似是而非的歷史怪圈中循環、徘徊,直至成為“曾經”的道聽途說。其中,以訛傳訛,人言可畏為首劣;特別是在無據可查、行家定論的情況下,人云亦云,真假莫辨,以至釀成歷史大憾。待公正還原之時,已是江河日下數百有年。

    元青花萬分留戀地消失了。曾經盛極輝煌的大元帝國不復存在,這個崇尚馬背的王朝也帶走了“元青花”,除了遠走海外的“賞賜”與外銷,國內余下的也深埋窖藏,或者到地下陪伴我們的老祖宗去了。給后世蒙上許多的神秘與傳奇,留下諸多的懸念,還有元青花低吟徘徊了七百年的憂傷····

    元青花被國人所塵封,所遺忘。老主子走了,新主子來了,青花依舊是青花,“奴才仍舊是奴才”,只不過打上了更款換代的烙印。國人依慣“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商賈依舊謀利鉆營,夫子朗朗滿口絕句,一切照常衍衍生息。               

    三、沉浮的歷史呼喚元青花

    大江東去,黃河東流,歷史的長河喘流不息。不經意間,沉喑數百年的元青花帶著哀怨,從海外向著故園發出不堪回首的呼喚!...泣訴它的存在。元青花還是元青花,歷經幾百年滄桑它沒有變,它的根在中國!

    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在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所藏的青花瓷器中,發現一對帶“元至正十一年”銘文的青花云龍紋象耳瓶,高度達63.3厘米,高圈口,高圈足,象耳銜環。瓷器瓶上頸部銘文為“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圣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拱”62字銘文。當霍布遜把這一發現迅速公諸于世后,沒有引起世人注意,更沒引起國人的興趣。在國人的眼里,原本就沒有什么“元青花”,一個外國人何談什么元青花呢?國人的自祤與坐大,使元青花失去一次最重要的認親的歷史機遇。

    猶如歐洲上帝派來的使者,繼霍布遜之后,1937年,一位英國的年輕學者普蘭柯斯東,風塵仆仆來到中國,對江西景德鎮進行考察,首次發現和研究了湖田窯,并把他所認識的詳情介紹給歐洲乃至世界。然國人正忙于內戰和對日的抗戰,哪里顧及上什么湖田窯?嗚呼!元青花,哀哉!元青花,命運多桀的元青花,又一次失去在家門內重新認識它的必然機會。

     轉眼之間,已是上世紀50年代。1952年美國人波普博士以“至正十一年”銘象耳瓶為“標準器”,對伊朗艾斯迪爾寺博物館和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青花瓷,進行排比分析,查找到七十四件特征相同的青花瓷,認定是中國江西景德鎮同時代產品,并稱之謂“至正型”青花。他的這一重大發現,給元青花“公案”帶來命運回春的契機。他發表的《中國十四世紀青花瓷》論著,震驚了全世界。此時已是新中國,百業待興。


點擊查看原圖


點擊查看原圖

元 青花蟲草紋八棱葫蘆瓶局部

    湖田窯與元代青花瓷能夠得到西方世界的學者們如此青睞,棄而不舍的探尋、研究正是元帝國青花瓷憾人得魅力所在。波普博士的重大發現,引起剛成立不久的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同是五十年代,故宮博物院陳萬里先生經過考察后,首次把湖田窯推介給國人。

    1959年,湖田窯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70年代,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的劉新園先生將湖田窯的歷史介紹給了世界。

    1982年,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還是五十年代起始,中國的文博考古界派出專家、學者多次考察,不間斷地進行考古發掘湖田窯遺址。在北起南河岸,南到南山下,東至小南河西岸,西迄北望石塢面積約四十萬平方米的范圍內,采用拉網式密集排查。發現了一百余處與窯業有關的作坊遺跡。一大批練泥池,陳腐池,揉泥池,輪車機座,釉缸及晾胚臺等。還發現一組既相對又有機地構成一套完整煉制瓷胎原料工藝流程的“五大連池”的遺址組合。從池中出土的“白中偏黃”和“白中偏紅”的瓷土中,分析出當時的“二元配方”新的技法。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在全國范圍內對南北各地古窯址進行調查,重點發掘。相繼在北京元上都遺址,河北保定和江西高安,內蒙古濟寧路等遺址,出土大量文物和數百件(包括湖田窯出土的)精美的元代瓷器,使之重見天日,彌補了元代瓷器在歷史上的空白。

    更為重要的、足以告慰元青花神靈的是,本世紀2003年,在湖田窯遺址發掘出一座基本完好的元代龍窯爐。這座構建十分講究的龍窯爐殘長23米,窯壁用特制小型窯磚精心砌制,表面光滑、平整、少有縫隙,能夠使窯溫得到很好的控制。窯壁兩側有寬厚的磚塊,匣蓋做窯墻,使窯床、窯壁堅固而經久耐用。這座龍窯爐的現世和出土的數百件青花瓷等,足以證明元代官窯青花瓷的存在。同時表明,歷經五十年的考古發掘、探索分析,中國官方文物界承認并認知元代青花等瓷器的存在。它的根在湖田,在中國。

    元青花引發的歷史“迷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歷史還元青花以公正,還原元青花瓷的真實面貌。不是國人不接受,不認知;而是由于幾百年的塵世滄桑,朦朧的記憶讓故土無所適從。中華民族用心血孕育了元青花,哪有不承認的道理?只是沒有科學認證的歷史,也只能是人云亦云的野史。

    元青花的根在中國,無論它在哪兒,都是華夏歷史的寵兒。因為,元青花屬于全人類。


點擊查看原圖

元 青花蓮塘鴛鴦菱口大盤


   四、命運多桀的元青花

    論爭五十余年的元青花“迷失”有了結果,答案是肯定的。元青花得以正名,有了它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全國各地成千上萬件元青花脫穎而出,重新獲得生命。從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目前市場行情來看,元青花極具收藏價值,無論從它的歷史價值、研究價值、經濟價值及審美與升值潛力等,在各項收藏中,可謂一花獨秀。

    然而,佼佼者易折,高處不勝寒。正因為如此,對于元青花的論爭戰端又啟。有人試圖制造現代版的元青花“迷失”,并將其引入新興的收藏熱潮和市場經濟中。這些人中包括一些專家、所謂專家、業內高手和渾水摸魚者等。

    在科學的、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面前,這些人不得不承認元青花的事實存在。但承認的只是少數“外銷瓷”,即伊朗、土耳其及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等國家博物館的“少數”館藏。中國國內則不可能有。自上世紀60年代,隨著考古發掘逐步深入,一件件出土的元青花進入各地博物館的時侯,上層傳出話:“世界上總共只有300件元青花,中國國內也只有僅此100件館藏,還都不是精品,品相不行!”

    當近期民間涌現出許多的元代青花瓷的時候,這種言論隨行就市,信口便來:“你知道元青花的價值嗎?如果是真品,它的價值是上億元之巨。開玩笑?!”你要討論的是元青花瓷,他偏偏“卻道天涼好個秋”。言之意外,民間不可能有價值上億元的真品。如果你拿出鑒定證書,他甚至不看,會更為直接地告訴你:“證書也有造假,機器監測也不可靠,也有錯的時候。”總之,“君子無罪,懷壁其罪”,你就不該有真正的元青花。民間原本就沒有嘛!


點擊查看原圖


點擊查看原圖

元 青花魚草紋梅瓶局部

    更有甚者,面對真品不識裝懂,譏笑嘲諷,以鹿比馬,對元青花大加毀謗,枉殺。仿佛元青花是他的天敵,誰“窩藏”元青花便論罪等同。真是讓人欲哭無淚,欲笑無聲。究竟怎樣才是科學的態度呢?對待一種事物不去認真研究,何談正確對待,又豈會識得廬山真容?各路“諸候”對元青花檄文聲討,口誅筆伐,是不是有些過于苛刻了呢?

    諸君不識元青花,以至錯過認知元青花的機遇種種。故當真的元青花來到面前的時候,便成為“葉公非龍”。首先加以否定,其次是 “好心”,以免今后上當受騙。繼爾會反過來問你:“你見過真正的元青花嗎?那真品.…”如何如何;“見過景德鎮元青花高仿品嗎?那仿的真是.…”云云云云。比真的還要真。這種不負責任的鑒別標準是以博物館的“標準”死搬硬套,依據的不是綜合性分析鑒別,而是以葫蘆比瓢的方式。比得上的95%有造假的可能,因為“元青花是單只無重樣”。何況“全世界總共才有300件”。比不上的則入另冊,因為元青花“標準”中就沒有這種樣子的。豈非造假?器型紋飾沒有見過的更是“天下之大不違”。其語氣之精辟,態度之堅決,一票之否定,頗有“天下舍我其誰”之風范。這種推理的邏輯是:景德鎮有了制作精良的高仿品,那么,真品也應該是假的。

    元青花遭受到如此冷遇和毀謗,使眾多的收藏者和準備參與投資者眼花繚亂,一頭霧水,不知何去何從?那么,只好聽專家的“好心”,緊跟專家,依靠專家,要買就要從專家手里買,以免上當受騙。

    在這種背景下,無辜的元青花剛從歷史的怪圈中解脫,卻又掉入市場經濟的怪圈。

    在這種背景下,一件件元青花真品被當作新仿品,假貨堂而皇之走出國門,在世界的那一端,一次次創出令人驚訝的天價。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你想研究真正的元青花,那么,請到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去吧,那里有中國真正的元青花瓷。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你想購買真正的元青花,那么,就請花重金到國外歐美市場上去吧。那里才有你想要的真正的元青花。盡管它是從家門口流失出去的,但至少是“無可非議”的。

    于是,在這種背景下,又出現一種怪狀;假貨出海繞一圈,在海關打上“海關印記”,便貼上了“海歸瓷”的光環,榮歸故里。故里專家搖旗吶喊,加以配合,又一場鬧劇隆重登場......

    收藏雜志上有過一篇文章,現摘錄一二,供大家分析鑒閱。“近幾年來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熱持續升溫,國內市場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數以萬計地出現,真假爭論攪得許多古瓷愛好者一頭霧水。隨著2005年7月2日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一聲槌響,價值約2.67億元人民幣的‘鬼谷子’下山圖元青花大罐被美國華爾街企業家奪得,宣告了所謂‘中國民間收藏的元青花數量超過國外博物館館藏之和’這種臆想理論的可笑,也宣告了國內外某些擁有幾十、幾百件的‘元青花大收藏家’金錢夢的破滅”。

點擊查看原圖


點擊查看原圖

元 青花蟲草紋八棱葫蘆瓶局部

    讀此高論,獲益匪淺。元青花拍出2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我們應該高興才是,說明華夏民族的文化被全世界所誠服,這與它的真真假假有何種關聯?元青花生在中國,為什么數量上不能多于國外?難道國內外擁有元青花的收藏家都是為發財才搞收藏的嗎?我們應該如何來理解中國8000萬收藏大軍呢?我們的專家們面對這場歷史上無以論比的收藏熱大潮,及其所形成的市場經濟應該是怎樣的個人定位,及參與、把關和引導市場走向的呢?在持元青花“迷失”的態度上可見一斑。

    “因此,面對那些畫有世界各地館藏名品紋飾的‘ 元青花珍品’,諸如‘蕭何月下追韓信’、‘三顧茅廬’、‘至正十一年銘象耳瓶’等,請千萬別當真,或問:‘為什么只生產一件?我這個就不能是同時生產的另一件?’此說法聽起來似乎理直氣壯,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且莫說讓你碰到的幾率究竟有沒有?單憑這類東西已成群結隊地出現,結論已經清楚。” 諸君視而不見元青花。然又用趟“地攤文化”的方式來推敲別人的收藏,怎能做到客觀的對待呢?前者“宣告”嘲笑別人“金錢夢的破滅”,后者“請千萬不要當真”,把自己混同一商者,僅因自己“視而不見”的“幾率”,依據“成群結隊”的“畫有世界各地館藏名品紋飾的”便大加否定,是否有失公允?存世300件也罷,“成群結隊”出現的新仿品也罷,只是個存世量的多少問題,怎么能武斷地決定事物的真假呢?再者,這種“成群結隊”在市場上的概率是多大?它的成本核算及出廠價是多少?而在市場上碰到的“成群結隊”的“新仿品”的價位是否低于成本?明眼人無需算帳便知道這種“成群結隊”的“新”的含義。

    作為一個專家或者收藏者,不能把自己的思維定位在“地攤文化”的視野上,遇“新”就回避是不科學的。否則,無所提高自己的收藏品位、層次。“地攤文化”的眼界是受局限的,因為它的本質是為謀利,它的著眼點是:破、舊、陳,而不是舊中能出“新”的珍品。這種“新”是歷經幾百年不見天日的磨釀,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脫穎而出的“由內而外的新”,和新仿、造假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此“新”與彼新,李鬼遇李逵,能夠讀懂李逵,就能看穿李鬼。


點擊查看原圖

元 青花蟲草紋八棱葫蘆瓶

    我非常贊同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楊靜榮先生坐客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時,曾談到的話:“真正的好的東西,應該是舊中能出新的東西,不能出新的不是好的東西。這也是目前我們鑒定一件東西好壞的標準之一。”

    對于一個收藏者來說,這種“新”的認識是一個積累認知的過程,一個由“地攤文化”升華至高品位收藏的轉變過程。否則,將對一切視而不見,錯失良機。而對于一個專家來講,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思想論爭問題,可能會為利益所驅使。因為他滿腦子“地攤文化”的思想。專家的德性與良知,對中國8000萬收藏大軍以及它所形成的市場經濟是至關重要的。

    五、人間正道是滄桑

    2006年11月,上海成功的舉辦“元代瓷器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國多位元老級和高級別文物界專家及部分外國專家,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藏家們赴滬出席。大會展示了100多件來自民間的精美的元代瓷器,通過了十多篇元瓷學術論文,并將會議成果匯集而成《中國元瓷》一書出版發行。此次會議對于元代瓷器無疑是“枯木逢春”,對于收藏界無疑是導向指南。

    《中國元瓷》主編寄語中談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在一個不經意的層面上啟動了歷史車輪——首先是大規模土地開發,高速公路建設,使地下埋藏多年的古瓷珍品重見天日,并很快流入遍布全國各地的古玩市場。……使之成為人類文明鐵的見證。”

    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老先生在序一中也談到:“近幾年,隨著大規模土地開發和高速公路建設,中國民間涌現出一批精美的元代瓷器,為人們對元代瓷器的認識提供了一個新的視界。然而,由于過去對元瓷的認識比較模糊,這些精美的元瓷,未被社會所承認,不被市場所接納,往往流至國外。現在,在歐美拍賣市場上屢創天價的元青花,多數就是近幾年出現的元瓷精品。”他們的話概括出“新”的“成群結隊”的元青花的由來,為我們的收藏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點擊查看原圖

元 青花人物紋輔首罐

點擊查看原圖

元 醬釉青花龍鳳紋竹節杯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兼研究室主任,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秘書長老專家李輝柄先生在《元青花瓷器研究中的體會》一文中也談到:“元代瓷器大量地出現,彌補了元代青花瓷器在歷史上的空白。這就是歷史,歷史是不能再造的。正如“至正型”未提出以前,人們不認識元青花瓷器一樣。……對新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一概加以否定,視之為贗品,不是我們對元青花的研究的進展,反而倒退了。”到會的專家和收藏家們從學術、技術、文化、歷史等方面,對元青花瓷等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探討,重新對元青花加以肯定。內蒙古元瓷研究會會長孛兒只斤·敖斯爾也到會發表了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的看法。他認為目前:“官方落后于民間,專家落后于藏家,理論落后于行動。”指出:“不懂裝懂的偽專家指鹿為馬,把真的說成假的,把假的說成真的,……給元青花外流提供了可乘之機。”“真的元青花會自己說話的。”總之,這次研討會是一次論爭了五十余年的辯證與升華的大會,也是一部歷經七百年坎坷的元青花宣言。

    在針對元青花“流失海外”的問題上,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原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老專家雷從云先生引用前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先生的話:“不僅好利的商賈們是民族文化的叛逆者,即放任他們將古物古書源源流出的責任者們,也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關于元青花所引發的問題和論爭暫告一段落,新的問題還會出現。

    我想說的是:假如,當年的大威德和霍布遜先生都是華人;假如,那個英國青年普蘭克斯東沒有發現“湖田窯”;假如,當年的霍普博士生活在中國國內;元青花的命運又會如何呢?毫不懷疑,“元代無瓷”仍舊會是堅定不移的真理。他們的文章及發現會為“國人專家”嘲笑譏諷群起而攻之!謂之“胡說八道......”。

    元青花的厄運正在延伸,并波及著各個瓷種和收藏市場的導向。只要與經濟利益掛鉤,事物就會走樣,就會變味兒......數不清的高手專家,拿著國家的工資,同時收著高額的鑒定費用,像山大王一樣,以春秋霸主之氣把持著各種門檻,你若想進,先拿買路錢,否則,你的物件是贗品!我們不禁要問:專家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職稱呢?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他們真的無所不通,無所不能嗎?歷史上窯口的失蹤,瓷種的迷失,與他們的行為有無關聯?元青花曾經的遭遇是否與他們的行為有關?帶著這樣的疑問祝福吧!但愿元青花在今后的路上,不畏滄桑,一路順風!阿門!

閱讀次數(3173) | 回復數(1)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情系汝魂靈》 憶外公 —— 中國近代汝瓷發展奠基人周鳳翔老先生

  本文有 1 條評論,共分 1 頁,第 1
文采斐然!
(無遠弗屆 發表于:2014/11/7 11:44:36)  主頁| 頂部

關于我們 | 在線展廳 | 聯系我們 | 在線留言 | 在線訂購 | 返回印象河南
Copyright 2010 印象河南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案11032303號 印象河南全程策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