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3-28· 在遵古中創新——記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李向陽
- 2013-3-28· 李向陽榮獲河南省民間文藝金鼎獎
- 2013-3-28· 許昌李向陽鈞瓷作品《富貴尊》榮獲金獎
在遵古中創新——記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李向陽 |
作者:李向陽 時間:2013/3/28 16:15:00 繼作品去年獲得“中原貢品”殊榮之后,近日,禹州市向陽鈞窯的總經理李向陽又獲得河南省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鼎獎。面對這兩項沉甸甸的榮譽,今年只有38歲的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李向陽顯得激動、高興而又倍感壓力。他對記者說:“鈞瓷文化博大精深,我這點兒成績不足掛齒。在鈞瓷界我算是個小字輩,還有很多知識和技藝要學,能獲得這兩項榮譽,只說明我的路走對了,但還做得不夠好。今后,我還要向前輩們學習,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盡管李向陽說得十分謙虛,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這幾年李向陽的確在認真做瓷,潛心研究陶瓷文化,博采眾長,觸類旁通,在嚴格遵循鈞瓷傳統制作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創新,賦予了鈞瓷新的文化內涵,受到專家和業界的肯定和關注。 李向陽做鈞瓷可以說走了一條捷徑。他高中畢業那年經人推薦到禹州市鈞瓷研究所當學徒,其師父有劉富安、閆夫立、任星航、劉建軍等。除了已故的劉富安以外,其余都是當代鈞瓷界的大家。耳濡目染,再加上勤奮好學,李向陽很快熟練掌握了鈞瓷制作的各種技藝,33歲那年便獲得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5年前,李向陽創辦了自己的窯口——向陽鈞窯。建窯伊始,他就堅持遵古制作,采用傳統器型和傳統鈞釉,以柴燒工藝為主。在很短的時間內,其作品便得到藏家的認可,并獲得了包括“百花獎”金獎在內的多項國家及省級大獎。但李向陽并不滿足,常常在思考鈞瓷如何創新。從去年年初開始,他嘗試著將浮雕工藝運用到傳統鈞瓷器型上,令人耳目一新。“這種創新就好像在器物上雕刻了一條文化帶,既表現了鈞瓷獨有的藝術魅力,又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吉祥文化元素,同時是傳統文化和鈞瓷藝術的完美結合。”李向陽如是說。 李向陽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禹州市的鈞瓷生產企業也曾運用過浮雕工藝,但那時刀法比較粗狂,且施釉后線條不明快。為了使雕刻的圖案與美輪美奐的鈞瓷釉色融為一體,他從使用手工雕刻工藝開始就自我加壓,精雕細琢,一絲不茍,力爭使作品既有立體感,又栩栩如生。 “手工雕刻的作品好做嗎?”記者問他。 “不好做。”李向陽答。 “主要難在哪里?”記者問。 “成型難、雕刻難、燒成難,尤其在雕刻時弄不好素坯就開裂或破損,不但白費功夫,還增加了成本。用來雕刻的素坯都是中、大件,手拉坯成型,比較重,雕刻時很費力,既要認真雕刻,又要小心翼翼防止弄破坯子。有很多次都是雕刻幾天后,在即將完工的時候,不小心弄破坯子,前功盡棄。”說著,李向陽把茶幾旁的一件鈞瓷抱過來給記者看,“這件作品叫《瑞獸尊》,我用了10天才雕刻完成,在裝窯時不小心碰掉一塊。我實在不忍心扔掉,將就著放在窯里燒了,出窯后還不錯,就是有個豁口。”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努力,李向陽的鈞瓷手工雕刻作品日臻成熟,刀法細膩、形象栩栩如生的雕刻圖案與柴燒鈞瓷的神韻實現了完美結合,渾然天成,并被藏友們認可。去年6月,李向陽利用參加清華大學舉辦的陶瓷高級研修班的機會,將自己的作品《瑞獸尊》帶到北京,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閆振堂先生請教。在這之前,閆振堂先生曾多次到禹州市神垕鎮考察鈞瓷,認為現在的鈞瓷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缺乏創新。所謂創新,不是添一個耳飾或變一下造型就是創新,而是要從內涵和形式上進行改變。閆振堂先生看了李向陽手工雕刻的鈞瓷《瑞獸尊》后,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表示很喜歡這件作品。 在此次研修班即將結業時,李向陽又帶著作品拜訪了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山先生。王山先生看了李向陽的作品后,十分高興。他對李向陽說:“你的路走對了,不是用增減耳飾或者給器物變形就叫創新。你用傳統的手工雕刻工藝,在傳統的器型上進行浮雕,用文化元素來代替耳飾,這就是創新。傳統藝術貴在創新,中國文化中的瑞獸很多,你可以經常做一些不同的吉祥圖案,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樣在鈞瓷創新上就會留下值得紀念的一筆,你的作品也會深深打上李向陽的烙印。這樣做很難,代價也很高,關鍵是你要耐得住寂寞,堅持下去。我支持你。” 如今,李向陽手工雕刻的鈞瓷作品已聲名遠播,有不少外地藏友慕名前來購買。有的指定器型讓李向陽做,有的自擬圖案請李向陽雕刻,但他賣出去的很少。每天,他仍舊嚴格按照工藝程序造型、修坯,精雕細刻,一絲不茍。 李向陽說:“我的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我的技藝,代表了我的品德,代表了我對鈞瓷文化藝術的追求,做瓷如做人,來不得半點兒馬虎。我準備用2年時間,精心制作100件不同造型、不同雕刻圖案的鈞瓷精品,辦一次展覽,以此向藏友和廣大鈞瓷愛好者匯報。”
鈞瓷文化博大精深,傳承是延續,創新是發展。只有不斷前行,鈞瓷文化才能發揚光大。禹州鈞瓷界正是由于有一大批像李向陽這樣耐得住寂寞、勇于創新的大師,才使鈞瓷藝術得到了健康、快速的發展,走向新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