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6-18· 開封崔忠慶微書參展2013年中國(開封)首屆工藝美術展
- 2013-6-18· 崔忠慶:從刻戳匠到美術大師
- 2013-6-18· 刻章匠的微書進“非遺”
- 2013-6-18· 崔忠慶:“微書”里的大世界
刻章匠的微書進“非遺” |
作者:崔忠慶 時間:2013/6/18 11:39:42 ![]() ![]() 印章,是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產物,古代印章主要用作身份憑證和行使職權的工具。早在商周時代,印章就已經產生,刻章匠也就應運而生。 崔忠慶從小喜愛書法,成為刻章匠后將刻章技法與書法藝術融為一體,開創了集微觀與宏觀為一體的表現形式,書寫、制作的微書條幅、微書冊頁、微書扇面、微書葫蘆等作品,被人們譽為“國寶”。近日,微書(杞縣崔氏)項目進入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了22年的刻章匠 我自幼喜愛書法,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臨摹字帖。當時,每天放學之后和寒、暑假里,小伙伴們都在玩“藏貓貓”、“騎馬打仗”游戲的時候,我卻貓在家里學寫毛筆字。小學畢業后,我的小楷字大有長進;初中一年級時,我用小楷寫了一篇作文,老師對我的字贊不絕口,夸口說:“忠慶的書法練下去,若不出名,我倒著走路。” 1974年,我被推薦到杞縣城關鎮工藝美術社上班。當時,刻一個印章要等3個月,領導生氣了:“忠慶,喝了墨水就要繪藍圖!我開給你工資,脫產給我學刻章去。”領導的話不能不聽,于是,我下決心學習刻章技術。但到街頭拜刻章藝人為師時,卻遭到冷遇——人家不收徒弟。我仍然不氣餒,就遠遠看老藝人如何選料、如何下刀。 刻章需要寫反字,我就反復練習,在紙上寫,在地上畫。有一次,我照鏡子時受到啟發,就把報紙拿到鏡子前,鏡子里的字體就變成了反字,我就按照鏡子里的反字一筆一筆描,一直練習到寫出的字像印出的一樣。這樣,我成了工藝美術社一名令人羨慕的、拿工資的刻章匠。 那個時候,我每月的工資只有30多元,但為了追求藝術,就節衣縮食,省出錢來購置書法書籍、字帖和筆墨紙張。秦漢的金石碑刻,清代的篆、隸、真、草,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令我著迷。我把深厚的篆書功力用之于刻章,又把刻章的功力用于書法,在方寸之間將漢字布置得井然有序、富有美感,漸漸地,我的作品變得蒼勁莊嚴、流利清新。 從1974年至1996年,22年的刻章生涯成為我進入書法藝術界的臺階。 發明崔氏葫蘆字 1996年夏天,我帶著美術社的工藝作品,參加全省在平頂山舉辦的工藝品展覽會。會上,美輪美奐的雞蛋畫、鴕鳥蛋詩讓我大開眼界。 我想,家鄉盛產葫蘆,葫蘆象征“福祿”,干葫蘆的保存期又很長,假如在葫蘆上書寫微書,豈不妙哉? 但想與做中間有很大的距離。寫字時,葫蘆來回轉,不好固定,字寫得模糊變形,一首五言絕句寫下來,竟然要好幾天。在大葫蘆上寫字時,我就把它放在抽屜里卡住,然后把抽屜放在桌子上,這樣就比較方便寫字。 后來,我和村里的木匠多次探討,反復試驗,制造了一個能大能小的木框。有了這個變形木框,不管多大的葫蘆放在桌子上都可以固定住,寫起來就順利多了。天長日久,我寫的葫蘆字逐漸好看起來,成為一門過硬的微書創作技藝,得到了大眾的喜愛和書法界的逐步認可。大家不叫我崔忠慶了,喜歡叫我“崔葫蘆”,我也樂意答應。 你看,只有拳頭大小的葫蘆上能夠書寫李白、杜甫等名家的五言、七言絕句;而大一些的葫蘆上,我用微書的形式完整地把《出師表》、《岳陽樓記》、《千字文》、《弟子規》、《蘭亭序》、《桃花源記》、《孫子兵法》這些名篇寫上去,賦予了普通葫蘆以藝術靈魂。 這樣,葫蘆字就不單單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了,更重要的是它彰顯出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有專家說:“老崔的葫蘆字在方寸之間‘盡精微至廣大’,難在其微,妙在其巧,貴在其體小而量大。縱觀其書,毫厘之微,精妙巧致,筆跡分明,清逸剛勁。”這是對我極大的鞭策和鼓舞。 形成了微書產業 豫東的氣候、土壤適合種植葫蘆,況且種植葫蘆的技術含量不大,所以葫蘆的來源渠道不用我擔心。由于前來購買葫蘆字的人增多,葫蘆的需求量增大,我們這里的葫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植戶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當地種植葫蘆的專業戶告訴我:“老崔,葫蘆葫蘆,是福也是祿,更是咱老百姓的幸福。” 受葫蘆字的啟發和帶動,我還把微書書寫在扇面、條幅、冊頁和長卷上。這些具有絕技性的藝術產物讓大家愛不釋手,也形成了微書產業。據不完全統計,我有2600多件(套)微書作品被愛好者收藏,其中有毛澤東的特型演員商清瑞、鄧小平特型演員江世龍等知名人士,一些精品還被毛主席紀念堂、河南博物院等多家機構收藏。 2006年年初,我在電視上看新聞時,起了寫微書《三國演義》長卷迎奧運的念頭。從此,不論酷暑嚴寒、刮風下雨,我每天堅持書寫900字至1000字,就是發燒感冒也不間斷。經過兩年多努力,我終于在奧運會開幕前夕完成了66萬字的微書長卷《三國演義》。長卷《三國演義》用了120張紙,長達120米,見過這個作品的人沒有不稱奇的。 我今年70歲了,已是古稀之年,但是,為了搶救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我喜愛的微書藝術和微書產業,我在培養接班人的同時仍會堅持勤練苦練,不斷探索微書藝術。(本版圖片為本報記者萬廷化、通訊員胡偉攝) 來源:開封網-汴梁晚報 時間:2013-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