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縣各鄉鎮名的由來
2017/3/29 14:26:1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內黃縣,在安陽市東部,北與河北省魏縣毗鄰。漢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置內黃縣(治今舊縣村),因當時黃河南有外黃縣(治在今杞縣東北30公里),且慣以黃河之南為外,之北為內,此地處黃河北,故名內黃。北魏廢縣。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內黃縣(治今縣城)。現轄4鎮13鄉,人口59.76萬。
城關在鄭州東北175公里,內黃縣境中部。隋開皇六年(586年)為內黃縣治。
東莊在內黃縣城西南9公里處。因村位于古縣治所東得名。
井店在內黃縣城西南23公里處。相傳,井姓在此設客店,人稱“井家老店”,后簡稱井店。
楚旺在內黃縣城西北15公里,衛河北側。原名楚祠里。相傳,秦末,項羽在此奪軍救趙后,人們建廟祭祀,故名楚王廟,村以廟名。后改為楚王。因人口稠密,市場興旺,1921年改稱楚旺。
田氏在內黃縣城西北21公里處。村以姓氏得名。
后安在內黃縣城西南27公里處。原名夜王城。相傳,清代宋景詩起義經此,安然無恙,改名安化城。分前、后兩村,此村居后,故改稱后安。
穆六村在內黃縣城西南21公里處。明初牧氏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分居相距較近的6個自然村,故名牧家六村。后演變為穆六村。
西亳城在內黃縣城西南13.5公里處。據《史記·殷本記》載:“河亶甲居相”,五帝建都于此,故名亳城,后以方位改名西亳城。
大張龍在內黃縣城西北6公里處。相傳,從前此處有九龍廟,張姓居多,故名張龍。其后村莊擴大,改名大張龍。
北寨在內黃縣城西20.4公里處。據傳,早年人們在衛河大堤上建村,名高堤。后來,村被洪水沖為兩段,為防洪水各修村寨,南段名南寨(又名南高堤),北段名北寨(又名北高堤)。
代宋村在內黃縣城北19公里處。明洪武年間戴姓從河北省均寨遷此定居成村,因距宋村較近,故名戴宋村,后簡為代宋村。
豆公在內黃縣城西北18公里處。相傳,隋末農民起義首領竇建德攻打安陽,在此扎營。建村后稱為竇公村。后演變為豆公。
石盤屯在內黃縣城西北14公里處。原名石盤村。明時,長期在此屯兵,取名石盤屯。
中召在內黃縣城南30公里處。因村位于南召和北召兩村之間,故名。
梁莊在內黃縣城南29公里處。隋末建村,因梁姓在此定居,故名。
東馬上在內黃縣城東北5.6公里處。據傳,早年此處地廣村稀,牧馬較多,故名馬場。明朝改名馬生。清代易名興善,后又改為馬上。又以方位得名東馬上。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