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書法拓片展》溯源與賞析
2013/5/8 17:55:2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古語云:“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家軍的主帥,即世代傳頌的民族英雄岳飛。
千百年來,岳飛作為歷史上的一代名將,有口皆碑。小說、戲曲、教科書乃至民間傳說等等,無不推崇他風起云揚的蓋世武功。
杰出的人物往往因為集中了許多的優秀點而稱其杰出。撇開岳飛三軍統帥的地位,稱他為偉大的詞人和書法家,亦毫不為過。正在深圳特區報業大廈展出的《岳飛書法拓片展》,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岳飛所處的時代,是民族存亡的關鍵時代,百姓心目中的惟一愿望就是“抗擊金兵,收復中原,迎回二圣。”現在的人們大可不必用今天的認識去衡量古人的思想,在這一前提下,岳飛大破朱仙鎮,繼而要直搗黃龍的豐功偉績就達到了他人生的頂峰,人們也自然把他奉為歷朝最偉大的將帥之一。如前所述,人們也就忽略了 “岳家軍”主帥武功之外的另一方面。
憑心而論,岳飛的詩詞和書法,比起他卓越的軍事才華絕不遜色,盡管他留下的詩詞少之又少,但一首“滿江紅”,也足以讓他進入歷代著名詞人行列。同樣,他的手書前后“出師表”得以流傳,也當之無愧使他成為歷代著名書法家之一。我甚至遐想,如果他生在一個和平年代,那么他氣沖斗牛的文才,一定會有更大的升騰。但歷史就是這樣,沒有那場時勢造英雄的戰爭,人世間也許就沒有了岳飛這個名字。
總而言之,武蓋文、文遮武,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岳飛就是前者,辛棄疾是后者。據說,歷代名將中擅書者大有人在,如張飛是被他的性格、曹操是被他的惡名遮蓋了。
辛棄疾詞曰:“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像這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在辛詞中比比皆是,壯懷激烈,震撼人心,但誰能說得上來,他打過幾場知名的戰役。在他的詞作面前,他所描繪的戰役本身已不重要。而同樣,岳飛的詞作、書法在他赫赫有名的戰績面前也被人忽略了。那么今天的這個碑拓展覽就猶為重要,它正是把歷史上被人忽略了的東西展示在人們面前,讓人們重新了解一位民族英雄在另一個方面的風采。
據載,二表書寫時間為紹興八年。當時與金和議即將見成,奸臣秦檜、張浚忌鄂王之功。是秋八月,鄂王夜過南陽武侯祠,讀二表潸然泣下,揮淚為道士書前后出師表各一通,想見忠誠報國,郁憤討賊之氣,勃然不可復遏。
清同治十一年,壬申既望,武昌王家壁為二表刻石所著跋文曰:兩大賢之精神,結聚此二卷中,千載如見其人也。卷首有明太祖分題“純正不曲,書如其人”八字。遒勁蒼堅。
袁保恒在岳王手書二表摹勒竣工之后,于光緒六年乙亥正月曾補書,談及他的收藏過程,但在文字表述上卻不太清晰,大意是:在道光咸豐年間,他曾五次過湯陰,每次必瞻拜岳忠武王遺像,最后一次得見手書出師表,疑為偽作,因有諸前輩題跋,不敢妄非。后得岳王石刻二表真跡,與湯陰所見手跡迥殊,英風浩氣,軼群絕倫,非忠武天人不能為,猶憾未見墨跡,不知淋漓痛快更當如何。
再后其遷任關中,聞舊仆在毫州得岳王墨寶,不知即為二表,亦不認為是真跡,便置之一旁。后仆來西安,問岳王墨寶,答曰與其收藏拓本相同。問價幾何?答六十緡耳。問為何未攜以來?曰乏資。終疑其不是真跡復置之,待河北崔季芬將軍來訪,談及岳王墨寶,崔曰:此物流傳有緒,曾親見過,為銅山楊氏得到,原為宋氏祖傳,已歷三代。曾刻之石并拓本,亦多不示人。咸豐初,楊家以重金典當在毫州,當鋪遷移之際,要楊家贖當,楊家力不能贖,商人竟攜持而去,已有二十年時間。戰亂以來,便不知去向,今是物得于毫州,即楊家所失。楊與同鄉張大司馬世姻,拓本為張氏轉贈未可知也。
袁依崔之所言,請崔一道同赴毫州,派人帶仆往取審看曰:“果其原本。主家索重息也不必猶豫,務必贖回。”二表墨寶贖回立即打開,觀之郁屈瑰奇,不可名狀,凜凜生氣,數百年如新,令人不敢逼視。其揮灑縱橫,又如快馬入陣,后人豈能偽造。可惜的是,袁保恒在重新裝裱時,只留下卷首明太祖手題八字,而遺棄了黃公望、劉青田的跋語。袁曰:“卷尾黃子之、劉青田諸跋不知為何人易以奴書充之,重加一裝潢、撤去后跋。”也許他有他的道理。奈何。
河南湯陰為岳王故里,廟貌尊嚴,碑碣林立,而其二表獨缺,清同治庚午年從袁保恒處得墨寶刻勒一份置廟中供奉。奉祀生岳永昌欲重刻勒石卻力不從心。湯陰知縣楊欽琦于戍寅二月赴豫上任,下車謁廟后得見是表,再欲勒石,但正值旱魃為虐,赤地千里。救民賑災,無暇顧及。吳江紳士熊明經為湯陰乞援,以二千金贈楊,散放后災情得以緩解。熊明經又贈白金二百兩,助楊刻碑,楊隨即召來工匠刻摹上石,始于乙卯之夏,竣于庚辰之秋,歷時兩年,待欲告熊明經勒石竣工消息時,熊賢已歸道山中。
宋史稱:岳忠武王有諸葛孔明之風,所書二表,魯公有其剛勁,而無其超妙;元章有其豪宕,而無其神駿,此亦筆陣中岳家軍也。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湯陰旅游網 201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