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安陽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安陽

黃河書家耿自禮

2012/6/20 14:49:13 點擊數: 【字體:

 
 黃河書家耿自禮
       
    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日前在合肥揭曉,作為書法大省的河南,共有7人獲此殊榮,其中之一就有黃河書家耿自禮。
  
    之所以稱耿自禮為黃河書家,是因為他不僅現任黃委會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工會主席,還是中國水利書協秘書長、黃河書畫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更因為他與黃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著扯不清說不完的緣分。
  
    出自鄉村書法之家
  
    1963年7月,耿自禮生于黃河北岸的滑縣。雖然那是一塊由黃河沖積而成的貧瘠土地,但千年黃河的多重積淀終是豐富而厚重的。上小學時,耿自禮就特別喜歡大字課。這自然與他的家庭熏陶有關,他爺爺、爸爸、哥哥都喜歡寫大字。他說,那時候三里五村的人都找爺爺寫門匾、寫對聯、寫婚喪嫁娶用的帖子。平日里,爺爺就喜歡帶自禮練大字,一筆一畫地指導督促。后來,爺爺年歲大了,眼睛不好使,自禮就逐漸接替了爺爺。尤其是進入臘月的那段時間,自禮天天忙著寫春聯,直到大年三十才算告一段落。不過,這年復一年的忙碌都是沒有任何報酬的,甚至還要賠上筆墨和紅紙。最難忘的是1989年春節,自禮一家三代舉行了一次家庭書法展,引得周圍村莊的鄉親蜂擁而至。
  
    另外,耿自禮的母親工女紅,剪出的花樣和做成的繡品在鄉鄰中大受稱贊。鄉親們娶媳婦、生子、做壽衣,都請她前去扎花描紅。在這種傳統而濃郁的藝術氛圍里,自禮耳濡目染,與書法結緣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自禮說,這些來自傳統的和鄉土的東西,不僅對他的書法產生影響,甚至足以影響他的一生。
  
    成功源自刻苦用心
  
    1983年,20歲的耿自禮高中畢業后參加了治黃工作,在物探總隊當上了一名物探隊員。當初,隊里知道這個貌不驚人的小伙子喜歡書法,就把兩塊板報交給他負責。雖然這只是業余差事,但無形中激發了他練書法的熱情。
  
    自禮回憶當時的情形,一沒有字帖,二沒有老師,他便常常到繪圖室看別人繪圖。那時還沒有配置打印機,圖紙上的字都需要手寫。繪圖員讓他試寫一下,發現不錯,從此就讓他“上圖”了。外業隊每年有寒、暑兩個假期,當年寒假老職工都回家了,自禮和另一名小伙子因無家室之累,被留在小浪底看守工地。這可是個大好機會,他托人從洛陽帶回兩本字帖,一天到晚練個不停。
  
    一個偶然的機會,耿自禮從時任山地隊團支部書記宋玉州處看到一本《曹全碑》,便提出借來看。宋玉州只當自禮是鬧著玩,因為曾有好幾個自稱愛好書法的小青年借帖都是虎頭蛇尾,熱一陣子就不了了之了。于是他告訴自禮:借可以,但只借3天。有了時間的限制,自禮趕忙用糊窗戶紙把帖中所有的字都描了下來,然后以此為范本堅持天天臨摹。半年后,自禮書藝大進,他書寫了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自己喜歡的一段文字掛在屋里。宋玉州看到后十分驚喜,他沒想到這個年輕人不僅沒有半途而廢,而且進步這么快。
  
    耿自禮說,剛參加工作那些年工資很低,幸虧外業隊每人每天有0.5元的外勤補助,他一個月的生活費不到10元,把節約下來的錢幾乎全用在購買各種字帖、紙張上。有時買不起紙,他用毛筆蘸著水或廣告色在地上練,寫了擦,擦了寫,經年累月,從不間斷。
  
    夢想最終成為現實
  
    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耿自禮離心中的夢想越來越近了。1989年舉辦的河南省首屆青年書法展,自禮的作品入選了。當時物探總隊技術室主任說,啥時候你的作品能進河南博物館展覽就好了。沒想到兩年后這一愿望就變成了現實……到目前為止,耿自禮的作品已上百次入展各種省級以上展覽,其中20多次入展國家級展覽,并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各種獎項,同時被河南博物院、中南海等重要場所收藏。
  
    談起這次獲得蘭亭獎,平日少言寡語的耿自禮忍不住多說了一些。書法的蘭亭獎和戲劇梅花獎、電視金鷹獎等是一樣的,是行業的最高榮譽。尤其這一屆,參加和評選都非常嚴格:第一,參加者必須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第二,評委必須從全國展評委中抽出,而且在前期評委不得參評自己所在省份的作品;第三,最終入圍作者集中在一起考試,包括現場創作、理論水平及以前獲得的獎項和入展情況。耿自禮的作品就是從最初的4000多件中進入420件的,之后再進入120件直到參加現場考試的60件。這60件全部為獲獎提名,然后經現場創作、理論考試,最終錄取前30件為獲獎者,自禮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成績排名還比較靠前。
  
    這是一種怎樣的實力,又是一種怎樣的肯定啊!
  
    看似柔弱實則內堅
  
    也許由于長期在外作業的緣故,自禮看上去有些黝黑和瘦弱。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外柔實則內堅的青年,對藝術的感受力相當敏銳,并有著自己不俗的見地。他說,他創作時常常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準備,一是創造環境,校正手法;二是閱讀古碑,汲取精髓;三是忙里偷閑,愉悅心情;四是吃透內容,成竹在胸,然后才能一氣呵成。
  
    著名書法家周俊杰這樣評價自禮的書作:“他的隸書,直接取法漢碑,入手《禮器》《孔彪》等雋秀一路的刻石,又羼入《張遷》古樸方正的意味,有機地將兩種不同的書風融合,形成了外柔內剛的風格,并取得了成功。”“他的行書、小楷與其隸書一樣,秀美、靜穆、閑雅。我們在欣賞他那十分得體的結構時,感受到了他的筆下功夫,那筆鋒所顯示出的彈力,在婉轉流美的線條中產生著鮮明的節律美感。”
  
    這些年,雖然手邊的工作越來越忙了,但耿自禮還是經常參加隊里的外業工作。最近幾年間,他都參與了西線南水北調的物探工作。每次去長則半年,短則20天,在環境惡劣的高原上呆這么久,不能不說是一種考驗。但自禮說:“習慣了,大家都這樣。”
  
    這是一句多么樸素的話語啊!究其外柔內剛、古雅秀麗書風的成因,一方面固然在于他的天資和勤奮,而另一方面難道與他相伴20多年的黃河無關嗎?誰又能否認這條大河給予了他無窮滋養和無私贈與啊!【原標題:黃河書家耿自禮】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工人日報 作者:宋亮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