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文化遺產 >> 文化遺產知識 >> 瀏覽安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曲溝抬閣詳細介紹

2013/10/8 15:32:25 點擊數: 【字體:


曲溝抬閣詳細介紹  

    抬閣是我國最古老、最稀有的民間傳統藝術之一,表演時,可以看到4~7歲的小演員在三米高臺的彩臺上瀟灑自如地表演各種優美動作,經過數百年來的不斷完善和創新,抬閣的“閣”逐步向高、峭、奇、險、美的方向發展,它的行走表演也從過去的人抬,演變為人抬為虛,實為將閣固定在車輪上。每臺閣上的演員最多達5位,并已將戲劇與雜技融為一體,木藝、鐵藝、畫藝、扎藝、服裝、道具、樂隊等集于一身,是一門高臺行走表演藝術形式。它主要有轉閣、云閣、燈閣、水閣四種表演形式。

    曲溝原名“干戈溝”。春秋時,群雄逐鹿,曲溝所處之地連年戰事不斷,故被人稱做“干戈溝”。一年,孔子周游列國途經此地,見村民饑寒交迫,隨生憐憫之心?鬃訋熗綌等,所帶物品不多,無力相扶。以“仁”布道天下的孔子知這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要想從根本上解除他們的疾苦,必須消滅戰爭,施行仁政,于是孔子攜弟子小住幾日,向村民講仁義禮智信,講人際和諧,村民們深受啟發。他們一致要求孔子給“干戈溝”改名。孔子有感于此地民風淳厚,使用老家曲阜之“曲”而代“干戈”,意即希望兩地結下不解之緣,也希望曲溝從此在無干戈,孔子臨行時,將隨身所帶的一些絲織物品贈送給村民。據說“化干戈為玉帛”的成語即源出于此,村民為表達對孔子的感激之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擊鼓相送,并選擇唱歌唱得好的幾位女童,由眾人抬在桌上,邊行邊唱。起初之意是讓遠去的孔子仍能回望到高桌上的歌舞,后來,村民們在喜慶自娛時,仍延用了這種歌舞形式。因為抬著歌,故有“抬歌”。“抬歌”即是最早的抬閣。

    后來,在封建社會的諸多朝代中,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抬歌”因于孔子有關,所以被歷代曲溝人引為榮耀,使抬閣歷千年而不衰。經過代代相傳,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戲曲興盛,藝人們將高桌裝飾成樓臺亭閣的樣式,同時運用木工技藝把扮演戲劇任務的兒童,根據劇情需要,采取大膽夸張的手法,巧妙地懸制的格局中,通過戲裝和道具的遮掩,給人們空中樓閣,云里霧里的感覺。這時,“抬歌”被更名為“抬閣”,抬閣因其造型優美新奇,驚險而成為絕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福客網 2009-01-16
0
下一條:扁擔偶詳細介紹上一條:呂村戰鼓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