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秀美山水 >> 安陽地理 >> 瀏覽安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顓頊帝嚳陵 簡稱【二帝陵】

2014/12/4 9:27:08 點擊數: 【字體:


    顓頊帝嚳陵簡稱“二帝陵”。位于河南省內黃縣城南30公里。地處黃河故道。陵地古屬東郡濮陽,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隸屬滑縣,1940年歸屬新置的高陵縣(即因二帝陵而命名),1949年劃入內黃縣。
 
    二帝陵坐北面南,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217萬平方米。順中軸線發現有御橋、山門、祭拜殿、陵冢等主體建筑遺跡。墓冢鮒鰅山之陽,東西排列,東為顓頊陵,西為帝嚳陵,兩冢形制規;鞠嗤邋箙^位于鮒鰅山之陰!渡胶=浶Wg》:“鮒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據文獻載:“漢代修有陵冢;唐大和四年(公元830元)建廟;宋、金、元、明、清多次修葺。昔日建筑宏偉,古樸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歷代帝王祭祀不絕!端问·禮志》載:“徽宗政和二年,定歷代陵寢,祭高陽,高辛于澶州。”《明史·禮志》載:“洪武四年,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滑祀顓頊、高辛。”惜因陵寢地處黃河故道,清末逐漸被飛沙湮埋。
 
 一、顓頊帝嚳陵考古發現:
  
    顓頊帝嚳陵考古調查始于1986年,自此以來,發現有很多遺跡、遺物。有漢磚鋪設的多條甬道,唐代建殿基址,宋代建筑基址和水井,元代修建的護陵墻,明代修建的拜殿、院門和神道,清代修建的配殿、山門、御橋。顓頊陵前墻嵌有元天歷二年(1329年)“顓頊帝陵”和清嘉慶二十四年“顓頊陵”(1819年)兩通標志碑。帝嚳陵前墻鑲嵌明嘉靖七年(1528年)“帝嚳陵”標志碑。在拜殿前和配殿前后的沙下清理出元、明、清歷代御祭碑165通。于陵區北側發現仰韶、龍山時期文化陶片、燒結土、貝殼、灰坑。在顓頊帝嚳故都頓丘,即“顓頊帝嚳陵”東南2公里的大城村,保存有夯筑城墻和載有“衛邑頓邱”、“顓頊之墟”的碑刻。

    2003年3月在梁莊鎮曹李莊村東發現的唐開元二年(714年)墓志,記載了墓主人的埋葬地理位置:“……葬于臨河縣東南十里竇村之北,南瞻囗水黃龍之囗長流,北眺淇川黑帝之陵永固。”《水經注》載:“淇水北經白祀山東,歷廣陽里,經顓頊冢西。” 顓頊功德蓋世,被后人推崇為北方之神,稱其玄帝、黑帝。墓葬以北2.5公里即是顓頊帝嚳陵,與墓志記載方位一致。所以,“北眺淇川黑帝之陵”中的“黑帝之陵”就是現在梁莊鎮的“顓頊帝嚳陵”。這些文物都是確認帝陵帝都的實物見證。
 
   二、價值評定:

  
    顓頊、帝嚳是我國古代“五帝”中的兩位帝王,距今4500年至5000年。目前,顓頊帝嚳陵的考古發現與文獻史籍所載二帝活動的地望年代相吻和。該陵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及文化藝術價值。
  
    (一)、顓頊、帝嚳陵為帝王陵寢。
  
    顓頊、帝嚳陵地處黃河中下游,與文獻史籍所載顓頊、帝嚳活動的地望年代相吻和,且有百余通歷代祭祀碑碣佐證,此處為帝王陵寢確切無疑,并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文化內涵,對于研究古代陵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二)、二帝陵遺址是一處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古文化遺址。
  
    陵寢內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泥質和夾砂紅頂陶片、證明為一處仰韶文化遺址無疑,并發現了龍山時期的文化遺物。此地為古代頓丘所在地,距此25公里的濮陽西水坡遺址中,發現了仰韶時期的墓葬,內有用蚌殼堆塑的龍虎圖形,與傳說中“五帝”時期的年代相一致,對于我國史前史的研究和夏、商、周斷代工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御祭碑碣數量之多,為我國古代帝王陵寢少有。

    陵寢已發現歷代帝王及民間的祭祀碑碣165通,這在我國古代帝王帝陵中是不多見的,證明了華夏民族對顓頊、帝嚳的尊崇。這些碑碣不僅是研究歷代官職、地域風俗、政區沿革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難得的書法藝術和石刻藝術瑰寶。
 
    三、歷史功績

  
    顓頊帝為上古“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本姓姬,又名顓畜、顓玉、玄帝、黑帝、北方之帝。是軒轅黃帝的孫子。顓頊帝的父親名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又名女樞)為妻,在若水(今四川省瀘水之打沖河)生下顓頊。因最初建侯國于河南杞縣的高陽,故號為高陽氏。12歲時,追隨伯父少昊金天氏學習政事,20歲繼金天氏帝位,遷都于帝丘。顓頊在位78年,終年98歲。他在位期間,有以下重大貢獻:
  
    (一)、始以民事紀官,斷絕天地人神交通。
  
    太昊伏羲氏以龍紀官,黃帝軒轅氏以云紀官,少昊金天氏以鳥紀官。顓頊帝認為這樣命名官職不太科學,就對官職名稱進行了改革,開始以分管民事的性質命名官職。并設重、黎分別掌管觀天象制歷授時和按統一的歷法進行社會活動的天、地指揮官,統理天下神職人員和民事人員,絕地天通開啟了以民事紀官的新時代。
  
    可見,顓頊的“絕地天通”是通過整頓人神社會秩序,整頓祭祀,劃一政教、歷法,發展生產,加強社會安定,實行政教權利的高度集中,加強聯盟政權的王族地位,增強聯盟國族間的凝聚力。
  
    (二)、創制九州,中國首次有了自己的版圖和行政區劃。
  
    據馬端臨《文獻通考》和《乾隆御批綱鑒》記載,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制于顓頊大帝。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蚩尤部族一大部分退據于四川、貴州、云南一代,事實上形成長期獨立局面。直到顓頊大帝,才實現中華華夏部族與川、黔、滇等地的蚩尤后裔九黎的真正統一。在此基礎上,顓頊大帝決定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了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至此,中國幅員“統領萬國(上萬個部落),北至幽陵(即幽州,今冀北、遼南一帶),南至交趾(即南交,今廣東、廣西和越南承天以北),西至流沙(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古居延澤一帶),東至蟠木(今東海中山)。日月所照,莫不砥(平)屬”(《乾隆御批綱鑒》)。
  
    (三)、在宗教領域,大力改革了巫術與祭祀。
  
    據歷史記載,當時巫術、占卜和祭祀泛濫成災,占卜結果往往互相矛盾,嚴重影響了部族間行動的統一和部眾的團結。尤其在九黎地區更加突出,到了“民神雜揉,家為巫史,民瀆齊盟,災禍薦臻”的地步。顓頊帝除保留了經國家批準的宗教機構、場所、人員外,下令在民間禁絕巫教。九黎上層貴族拒不執行中央禁令,為此發生了中原與蜀地的戰爭。這場戰爭前后進行了一年多,最后以顓頊帝達成中原與蜀地的統一而告終。
   
    (四)、改革甲歷。
  
    始以建寅月為歷元。在二十四節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把以物侯觀測為重點轉移到以天象觀測為重點,有了歷元、正朔、五星、營室等概念,定下一年四季。進入治歷明時的新階段,歷名《顓頊歷》。
  
    (五)、創作了九州中國的第一首“國歌”。
  
    據史載,這首歌的名字為《承云》,其基本創作方法是:命樂官飛龍氏融匯中國八個大區域的流行樂曲“條風”、“明庶風”、“清明風”、“景風”、“涼風”、“闔闔風”、“不周風”、“廣莫風”的風格特點,創作成“圭水之曲”,主題是“召氣而生物”,然后鑄成銅質樂鐘,作“五基六英之樂”,名為《承云》,用來在“萬國諸侯”到國都開大會時“享上帝,朝諸侯”。
  
    后人對顓頊大帝的評價是:靜淵有謀,疏通知事,養材任地,載時象天,依鬼神以治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為玄帝。當然,后人之所以把他尊為“上古五帝”之一,除了他有以上政績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還生下了舜的祖父窮蟬和大禹帝的父親伯鯀。因此,顓頊實際上是大禹的曾祖父、舜的高曾祖父。同時,據《史記》記載,顓頊帝還是秦始皇帝的嫡傳始祖。由此看來,顓頊帝是李、趙、秦、黃、陳等很多氏族的遠祖。顓頊帝共傳2 0 世,約3 5 0 年。
  
     帝嚳為上古“五帝”第三位帝王,姓姬,名帝俊,因為在辛地(今河南省商丘縣南高辛里)開基,號稱高辛氏。他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族侄。據史載,帝嚳1 5 歲時即輔佐叔父顓頊,學習治理國家,3 0 歲時繼承顓頊帝位,建都于亳殷,稱帝7 5 年,1 0 5 歲去世。其主要歷史功績:
  
    (一)、帝嚳行政大公無私,明察善惡,尤以講信用著稱。
  
    他在位時嚴格要求自己,天下人都很敬服他。他直接領導的部落由八個氏族組成,主要活動區域在今中原范圍。他能夠更加科學地掌握日、月、星三辰的變化規律,初步掌握了觀察時間、區分節令的有效方法,以指導農業生產。帝嚳在人民群眾中尤其以講信用著稱,《水經注》、《后漢書》等有“高辛氏女嫁盤瓠犬”繁衍后代的故事。其誠實守信的美談至今被運用到社會的各種活動之中。
  
    (二)、帝嚳是金、銀、銅、鉛、鐵的發現者。
 
 據史載,黃帝時代雖然有了金屬貨幣,但金、銀、銅、鐵、鉛尚處于混而為一的狀態。帝嚳命臣下咸黑,率眾于峒山(在今河南新鄭、滎陽至鞏義市一帶,另一說在甘肅)開礦冶煉,直至將峒山開掘成空峒山,首次使金屬貨幣分為不同等級,成為流通貨幣的主要形式。
  
    (三)、帝嚳生了幾個后來對中華民族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帝嚳生唐堯為大帝,生契為商朝的始祖,生后稷為周朝的祖先,這幾個人,后來對中華民族百家姓氏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妒酚洝氛f他“普施利物,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信而惠,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之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巍巍,其動也時,其服也土,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
 
    四、史籍選摘:
  
     戰國,左丘明著《左傳》:“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
  
    漢,《山海經·海外北經》:“務鰅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山海經·大荒北經》:“鮒鰅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
  
    唐,杜佑著《通典》:“頓丘有鮒鰅山。顓頊所葬之處,今名廣陽山。”
  
    宋,樂史著《太平寰宇記》:“于濮州曰古昆吾舊壤,顓頊遺虛,故曰帝丘。又于澶州濮陽縣曰古之昆吾國,即帝丘。又曰昆吾臺,在顓頊城內。顓頊城在臨河東北三里,又為顓頊陵,在頓丘縣西北三十里。(按:宋之頓丘去濮陽不遠,當以濮陽屬衛地也,故史稱顓頊葬濮陽)。
 
    明《嘉靖開州志》:“顓頊高陽氏姬姓,祖曰黃帝,父曰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濮,樞瑤光貫月之祥,生帝于若水。年十歲佐少昊,年二十即帝位,以水德紹金天氏為天子,初國高陽,故號高陽氏,都帝丘,始為民師,而命以民事作歷,以孟春之月為元,是歲正月朔旦立春五星會于天歷營室,水凍始泮,蟄蟲始發雞始三號天日作地時,曰作昌人,曰作樂鳥獸,萬物莫不應和故顓頊帝為歷宗。”

    明《內黃縣志》:“內黃山川記載溝河,方與勝覽云:‘出內黃縣南,自;涱呿湹蹏慷曛线_東北入內黃界。”
 
    明正德《大名府志》:“顓頊廟在滑縣西北七十里土山之陽,廟后帝陵并太子墳皆負臥龍崗,宋乾德六年(968)重修,舊屬開州高陽鄉,金大定七年(1167年)撥隸滑州,泰和三年(1203年)同知縣事滑州楊邦獻掌行祀事將仕郎楊煥撰文立石,國朝永樂六年和縣霍巍重建。其地又有帝嚳陵遂合祭之。”
  
    近些年來,顓頊帝嚳陵受到各界考古專家、史地學家、歷史學家的重視。中國古都學會會長、西安大學教授史念海,中國史地專家譚其驤,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西安大學教授曹爾琴,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馬紫梅,省古建專家楊煥成等對二帝陵進行了考察,均給予高度的評價?脊艑<野步鸹毕壬诳疾於哿旰螅珜懥恕逗幽蟽赛S“顓頊、帝嚳陵”新考》,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在考察二帝陵后題寫了“顓頊帝嚳陵”、“華夏人文始祖”匾牌。

    二帝陵遺跡遺物眾多,文化內涵深厚,顓頊、帝嚳帝功德卓著,正如范文瀾先生所說:“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但其知名度卻遠不如炎黃,為進一步弘揚二帝文化,提升其知名度,現已成立了由中科院史學界、考古界等專家、學者組成的“顓頊、帝嚳中華文明研究會”。以期更深刻地研究和揭示顓頊帝嚳有關文化歷史內涵。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青年網(2011-04-14)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地理河南-林州奇山:夏結冰冬冒暖氣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