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公示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我市湯陰縣跑帷子(傳統舞蹈)、滑縣二夾弦(傳統戲劇)、滑縣木版年畫(傳統美術)3個項目榜上有名。
跑帷子在湯陰縣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種由古代戰爭衍生出的民間藝術形式,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秦漢,盛于宋、元、明、清和民國初年并延續至今,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軍事價值、藝術價值和民俗價值。滑縣木版年畫產生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歷經27代藝人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其題材多以黃河流域人民群眾的生活習俗和傳統信仰為主,文化內涵豐富,體現了黃河流域廣大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向往。因其表現內容豐富、制作繁雜及其悠久的傳承歷史,滑縣木版年畫對于研究我國手工技藝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區域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二夾弦可能生成于滑縣民間。據傳,1899年,在滑縣三月三古廟會上,民間藝人第一次以“二夾弦”為劇名試演了《王小趕腳兒》、《小貨郎》等戲,引起轟動,遂向四方發展,逐漸形成了獨立的劇種。二夾弦擅演生活小戲,有劇目200余部。其中,《貨郎翻箱》、《梁祝》曾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京演出,獲得巨大反響和成功。(記者 姚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