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安陽出現了時稱“高調”的豫劇。1930年以后,豫劇相繼流入各縣。1951年初,崔蘭田帶著“藍光劇社”落戶安陽,豫劇成為安陽戲曲的主體,崔派藝術成為安陽豫劇的魂魄。
豫劇表演藝術家崔蘭田11歲從師學戲,同年登臺獻藝。由于扮相清秀,嗓音宏亮,后來成為聞名河南的“豫劇十八蘭”之一。她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勤學苦練,汲取秦腔、蒲劇、曲劇、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姊妹劇種之精華,掌握了堪稱一絕的鼻音運用,創造了獨具風格的豐富多彩的唱腔旋律,形成了藝術特點鮮明,富有內在藝術感染力的崔派藝術。
崔派唱腔質樸優美,清純似水,委婉細膩,含蓄蘊藉,深沉醇厚,明亮柔潤,如泣如訴,動人肺腑。行腔注重曲情通神,情真情重,情深情切,情動于衷,氣不暴、聲不搶、字不逼、音不撞、形不露。聲腔絲絲入扣,纏綿悱惻感人。表演深沉含蓄,大方凝重,樸實無華,典雅不俗,不溫不火,含而不露,以靜顯動,絕妙脫俗。在表現人物極度悲苦之時,善于運用幽咽深沉的鼻音和情緒飽滿的大甩腔,盡情抒發人物的激憤心情。時而煞弦吟板時而單獨詠唱,時而激昂時而低廻,跌宕起伏,給人以悲痛欲絕之感。塑造的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的秦香蓮,雍容大度善解人意的竇氏,善良淳厚剛強潑辣的崔金定,賢惠淳樸溫情孝順的柳迎春,心直口快大公無私的李雙雙,堅貞不屈性格堅強的李奶奶等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崔派代表劇目《秦香蓮》《桃花庵》《賣苗郎》《三上轎》被稱為“四大悲劇”。另外《對花槍》《陳三兩爬堂》《二度梅》《李雙雙》等,也獨具特色,成為梨園的瑰寶奇葩,奠定了崔派藝術在戲劇界獨樹一幟的地位。群眾說“三天不吃鹽,也要看看崔蘭田”。劇作家田漢稱贊崔蘭田“那雍容而豪邁的風度,清亮而婉約的唱腔,留有深刻印象。”戲劇評論家曲六藝說“崔蘭田的藝術實踐,對豫劇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崔派藝術傳人張寶英,15歲考入安陽市豫劇團,拜崔蘭田為師,專心學習崔派藝術,博采眾長,兼容并蓄,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她的唱腔渾厚深沉,情真情重情切;表演含蓄蘊藉細膩大方富于感情。輿論界稱贊她的唱腔有“常香玉的勁,馬金鳳的字,崔蘭田的味”。2008年,張寶英被命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豫劇代表性傳承人。【原標題:豫劇崔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