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墟 概 論
殷墟,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陽西北,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又名“殷墟”,甲骨卜辭中又稱之為“大邑商”、“商邑”,為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 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以都城建設、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殷墟文化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燦爛和輝煌。在中國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殷墟地處洹河沖積平原上,平均海拔75—80米,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這里瀕臨洹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雨水豐沛,氣候宜人。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舉族遷徙,由奄(今山東曲阜) 遷殷,建立了這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此后二百五十余年,這里一 直是中國商代后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公元前1046 年,武王伐紂,商滅亡,這里逐漸淪為廢墟。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的科學發掘,這座在地下湮沒了三千多年的商代都城才重見天日,被人們所認識,并成為探索商代歷史和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殷墟規模宏大、遺存豐富、分布密集。其范圍東起郭家灣,西至北辛莊,南起苗圃,東北至三家莊,總面積達24平方公里。 其總體布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分布基點,沿洹河兩岸呈環形放射狀分布,是一座開敞形制的古代都城。雄偉壯闊的宮殿宗廟遺址、等級森嚴的王陵大墓、星羅棋布的居住遺址、家族墓地群,密布其間的手工業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構成了殷墟獨特的文化內涵,展現出殷商王都的宏大規模和王者氣派。
殷墟宮殿宗廟區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花園莊一帶,海拔78-79米,南北長約1056米,東西寬約650米,總面積達68.7萬平方米,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之一。目前,已發現夯土建筑遺址80余座。這些建筑遺址形制闊大、氣勢雄偉,按照一定的格局依次排列,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組、乙組、丙組等; 殷墟宮殿宗廟區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規劃有序,是殷墟都城全盤規劃、布局結構的中心,體現了中國青銅時代都城建設的水平,其都邑建設格局、規劃原則承前啟后,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
著名的婦好墓位于宮殿宗廟區丙組遺址西南,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并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墓 葬。它的發現為研究殷代文化、藝術、禮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對探討商代的社會分工和生產力水平,研究商代社會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遺跡。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6萬片,震驚了世界。這些甲骨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田獵、農業、天文、軍事、旬夕、王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 “檔案庫”和“百科全書”。
殷墟王陵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莊西北岡、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與宮殿宗廟區隔河相望,是殷墟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東西長約450 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區。自 1934年起,這里共發掘13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和數千座陪葬墓和祭祀坑。被學者推測為殷商后期諸王的陵墓區。殷墟王 陵區的存在,對確立殷墟的王都地位具有重大意義。對研究商代社會的階級狀況、等級關系、宗族制度、埋葬習俗、人種特征等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后岡遺址位于高樓莊北地,是殷墟重要遺址。1931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在這里發現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文化的三疊層遺跡,解決了三者的年代順序問題,轟動了中外學術界。后岡遺址的殷商文化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一脈相承,是探索商代文明乃至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線索。
在以小屯為中心的殷王都周圍,密布著許多族邑、手工業作坊和家族墓葬群。這些遺址群,圍繞宮殿宗廟區呈圓環狀放射性分布,構成了以宮殿宗廟區為中心,輪廓完整、規模宏大、分布 密集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
1899年甲骨文發現和殷墟科學發掘以來,殷墟發現的大量都城建設遺跡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展現了中國殷商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奠定了殷墟中國古代第一個有文字可考的古代都城的地位。一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殷墟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目前,殷墟的面積已由原來的 24平方公里擴大到30平方公里,內涵在不斷豐富。尤其是近年來,郭家莊M160墓、花園莊東地H3甲骨窖穴、洹北商城、花園莊東地M54墓等一系列形制完整、內涵豐富的遺存的發現,更加印證了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的論斷:“殷墟不僅文物豐富,而且學術價值很高。它蘊藏的寶物,還遠未罄竭。”輝煌而又獨具東方色彩的殷墟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人類青銅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重要貢獻。21世紀初,殷墟的發現和挖掘當之無愧地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殷墟于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3處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首先,有利于保護殷墟這一人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是一次空前的、全面的、超大規模的保護行動。在價值定位、法律法規、前景規劃、土地歸屬、管理體制、資金投入、保護技術、展示陳列、合理利用等各個方面成果顯著,更好的解決了殷墟保護與經濟建設、農村發展的矛盾,進一步促進了兩個文明建設。
其次,有利于提高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知名度,極大地樹立和改善了安陽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城市形象,促進了與國內外的文化、經濟交流和對外開放。當今經濟號稱注意力經濟,城市地位和知名度的提高,是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條件。
第三,有利于加快文物旅游事業的發展,并帶動相關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申報活動明顯改善了環境面貌。環境治理的高標準要求,大大促進了城市面貌改觀,通過規劃、城建、城管、環保、環衛、園林綠化等部門的共同努力,城市面貌將煥然一新,綠地面積會迅速增加,生態環境也大為改善。同時,環境美化明顯地提升了一個臺階,大古都的城市特色得到了顯著的加強。
第五,通過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民素質可以得到明顯提高。在申報過程中,市民增強了對珍貴的文化遺產——殷墟的了解和認識,而只有充分認識殷墟,才會更加珍惜和愛護它。增強環境、形象、開放意識,增強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市民自身文化品位,進而達到城市總體品位和全社會文明素質的迅速提高。
安陽殷墟不僅符合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評審標準,而且在中華文明發祥史和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也有其重要地位。因此,殷墟的珍貴內涵在于:(1)殷墟是 3300年前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2)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代表了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文明的時代;(3)殷墟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其它三種(古埃及的紙草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均已滅絕,唯有以甲骨文為發端的方塊漢字流傳至今,且成為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人口使用的文字,并成為全世界通用的文字之一。
殷墟的科學發掘
1928~1937年的發掘
1928年8月,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派董作賓到安陽小屯村調查甲骨出土流散情況。董作賓到安陽后,先后向彰德十一中校長張尚德、安陽尊古齋經理王嘉瑞、花園莊私塾教師閻金聲等人了解小屯村近年甲骨文的出土情況。同時,他從小屯村民手中購買到少量甲骨,并親赴洹河兩岸實地探察。董作賓指出,“羅振玉所稱洹陽寶藏搜探一空者,實系墟語”,他特別強調政府若不立即采取措施,恐以后損失更大。于是,決定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持殷墟發掘事宜。從1928 年10月13日至1937年6月19日共發掘15次。最初是以尋找甲骨文為目的,后來逐漸轉到全面發掘殷墟這一古都的遺跡和遺物。每次發掘的基本情況概述如下:
1、1928年10月13日至30日,由董作賓主持,在小屯村北、村東和村中發掘。面積260平方米。參加人員有趙芝庭、李春昱、王湘、郭寶鈞等人,出土甲骨845片及陶器、骨蚌、石器等遺物。
2、1929年3月7日至5月10日,由李濟主持,在小屯村南、村中和村北發掘,面積286平方米。并在洹上村設辦事處。出土甲骨740片,大量陶器、獸骨,少量石器、銅器及其他遺物。少數陶片上有刻字。參加者有董作賓、董光忠、王湘、裴文中等人。這次發掘,初步認識了小屯地面下的遺存應分3期:殷商文化層、隋唐墓葬(有的也許早些)、現代的堆積。
3、1929年10月7日至21日,在小屯村北及西北,由李濟主持發掘。這次發掘因與當時的河南省政府交涉暫停,至11月15日復工,12月12日結束。參加發掘的有董作賓、董光忠、張蔚然、王湘等人。發掘面積836平方米。出土甲骨3012片,其中有著名的“大龜四版”,有一牛頭刻辭和一鹿頭刻辭;還有銅器、石器和白陶等遺物。另外還發現窖穴和墓葬等遺跡。
同時,河南省政府派何日章到安陽招工挖掘3次,共出土甲骨3656片及其他遺物。
4、1931年3月21日至5月11日,在小屯村北分A、B、C、D、E區進行發掘,由李濟主持。參加發掘的有董作賓、梁思永、郭寶鈞、吳金鼎、劉嶼霞、李光宇、王湘及河南省的關百益,河南大學實習生石璋如、劉耀等人。在小屯村北發掘面積1470平方米,吳金鼎等人在四盤磨發掘160平方米,梁思永等人在后岡發掘216平方米。梁思永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是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文近代考古學正規教育的學者。他參加殷墟發掘后,使田野考古工作的水平大為提高。這次他在后岡發掘出仰韶、龍山和殷代3種文化地層疊壓關系,解決了中原地區這3種文化的早晚問題;同時還發現字骨1片,這是小屯以外的地區第一次發現甲骨。
這次發掘出土甲骨782片和一鹿頭刻辭及白陶、銅器、鯨骨等遺物,版筑基址、窖穴與墓葬等遺跡。
5、1931年11月7日至12月19日,在小屯村北、村中和后岡,由董作賓主持發掘。參加者有梁思永、郭寶鈞、劉嶼霞、王湘、馬元材、李英伯、郝升霖、張善、石璋如、劉耀等人。出土甲骨381片,其中有牛肋骨刻辭1片,還有陶、骨、蚌、石器等遺物;殷人居住圓穴、建筑基址、黃土臺及窖穴等遺跡。11月 10日至12月4日在后岡發掘時,發現龍山文化時期的夯土墻。
6、1932年4月1日至5月31日,在小屯村北的B、C區,侯家莊高井臺子、王裕口、霍家小莊等地,由李濟主持發掘。參加者有董作賓、吳金鼎、劉嶼霞、王湘、李光宇、周英學、石璋如等人。出土字骨1片和陶片等遺物。發現殷代版筑基址,上有排列規整的柱礎石,還有“三座門”的痕跡。另有墓葬等遺跡。
7、1932年10月19日至12月15日,在小屯村北A、B、C、E區由李濟主持發掘。參加者有董作賓、石璋如、李光宇、馬元材等人。出土甲骨29片及陶、骨、石、蚌、龜、貝、玉、銅器等遺物。在1片字陶上有墨書“祀”字,系用毛筆等物書寫而成。發現較多的版筑基址、窖穴和墓葬等遺跡。
8、1933年10月20日至12月25日,在小屯村北D區由郭寶鈞主持。參加者有石璋如、劉耀、李景聃、李光宇、馬元材等人。發現東西兩座建筑基址。坐東的長30米,寬9米,基址上除石柱礎外,還有銅柱礎10個;西邊的一座長20米,寬8米。出土甲骨257片。
1933年11月15日至1934年1月3日,劉耀在后岡發掘,發現一座有南北兩條墓道的大墓,墓室呈“亞”字形,南北通長38.6米,東西寬6.2米。四隅發現殉葬人頭28個。從墓的形制與規模看,此墓系奴隸貴族的墓葬。
從四盤磨發掘20平方米,發現窖穴和墓葬等遺跡。
從本次發掘開始,殷墟發掘團辦事處遷至冠帶巷26號。
9、1934年3月9日至5月31日,由董作賓主持,劉耀、石璋如、李景聃、祁延霈、尹煥章、馮進賢等人參加。
3月9日至4月1日,董作賓在小屯村北主持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出土有字甲骨441片,發現殷代建筑基址、窖穴等遺跡。
3月29日,董作賓獲悉侯家莊村民侯新文在南地掘得甲骨,去古董商店“求善價而沽之”,遂托人購得1片,董看后認為是晚期文字,十分高興。乃停止在小屯村北的發掘,率全體工作人員于4月2日到侯家莊南地分東西兩組,開南北向探溝兩個。同時,又讓該村保長動員侯新文將所獲甲骨交出,得有字甲骨31塊。這次在侯家莊南地發掘,發現殷代建筑基址、窖穴和墓葬等遺跡;得甲骨42片(其中26片是從農民手中購買的),著名的“大龜七版”(龜腹甲6、背甲1),滿版皆為文字,為廩辛、康丁時期占卜記錄。這是除小屯、后岡外,又一出土甲骨處。
另外,在武官村南霸臺發掘出龍山文化時期的灰坑和殷文化層。后岡發掘出龍山文化時期的版筑墻和殷代墓葬。后岡殷代大墓的發掘,給考古工作者“以巨大的啟示和肯定的信念,認為安陽這個地方不僅是殷都所在,而且也有可能為殷陵所在地。從此便精心調查,到處尋找,洹北侯家莊西北岡殷陵的發現與發掘,便是這個種子的發芽”。
10、1934年10月3日至1935年1月1日,梁思永主持在侯家莊西北岡、同樂寨的發掘。參加者有石璋如、劉耀、祁延霈、胡厚宣、尹煥章、馬元材等人。西北岡分東、西區。西區發現大墓4座(編號為M1001、M1002、M1003、M1004);東區發現小墓63座,對其中32座進行發掘。小墓中埋有人頭骨、無頭軀體或全軀者,多數墓中沒有或很少有殉葬品。
同樂寨發現仰韶、龍山和殷文化的疊壓層,出土陶、石、骨、蚌和青銅器等遺物。
11、1935年3月15日至6月15日,梁思永繼續主持在西北岡的發掘。參加者有石璋如、劉耀、祁延霈、李光宇、王湘、胡厚宣、尹煥章、馬元材。清華大學考取留英學生夏鼐參加了實習。西區4座大墓發掘到底。又發現M1217,對了解殷代大墓的墓制及其他情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東區發掘小墓411座,內埋人頭骨、全軀人骨架、車馬及獸類等。隨葬品有青銅器、白色大理石的立體雕刻、骨器、玉器及綠松石制品等。
12、1935年9月5日至12月16日,梁思永主持在西北岡、大司空村、范家莊的發掘。石璋如、劉耀、李景聃、李光宇、祁延霈、高去尋、尹煥章、潘愨、王建勛、董培憲、李春巖等人參加了發掘。
西北岡東西區發掘面積約9600平方米,雇工500名。西區發掘大墓2座(編號為M1500、M1557),未完成的大墓1座(編號為M1567)。東區發掘2座大墓(編號為M1400、M1443)、小墓785座。
10月20日至11月7日,祁延霈在范家莊村北發掘,僅發現被盜掘的墓1座。10月20日至12月5日,劉耀在大司空村東南發掘,發現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陶器、青銅器等遺物。
13、1936年3月18日至6月24日,郭寶鈞主持在小屯村北B、C區的發掘。參加者有石璋如、李景聃、祁延霈、高去尋、尹煥章、潘愨、孫文青。
這次發掘改變了過去由點到線、擴展到小部分面的方法,采用全面“平翻”,這樣能進一步搞清遺址的布局和平面間關系。對出土的遺物如陶片等采用新方法處理。
6月12日16時在C區,王湘發現一窖穴,編號為YH127。圓形,直徑1.8米,上口距地面1.2米,坑深約1米多。坑內甲骨從地面下1.7米始見,至地面下3.3米完。甲骨旁邊,靠坑的北壁,有人骨一具,頭北向,屈身側置,僅頭部和上軀露在甲骨外,下肢埋在甲骨之中。12日16至18時,清理三四千片,次日又起出一層。因甲骨數量多,在野外清理費時,又易破損。經商議用木箱裝好,從小屯雇60人,抬到火車站。7月4日裝車,12日運到南京,放置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圖書館樓下大廳中,由董作賓、胡厚宣主持,進行清理,關德儒、魏善臣等人具體承擔。這坑甲骨未經擾亂,共有17096片,其中完整的龜或接近整龜的有320多版,半龜或接近半龜的有540余版。
這次發掘發現建筑遺址、窖穴、墓葬、車馬坑及基址下水溝等遺跡;陶器、骨器、蚌器、石器、銅器及陶范等遺物。
14、1936年9月20日至12月31日,梁思永主持在小屯村北、大司空村的發掘。參加者有石璋如、王湘、高去尋、尹煥章、潘愨、王建勛、魏鴻純、李永淦、石偉、王思睿。在小屯村北發現版筑基址、窖穴等遺跡;2片字甲及銅、陶、玉器等遺物。在大司空村東南發現殷代墓葬及窖穴。
15、1937年3月16日至6月19日,石璋如主持在小屯村北C區的發掘,并向南擴展。參加這次發掘的有王湘、高去尋、尹煥章、潘愨、王建勛、魏鴻純、李永淦、石偉 、張光毅。發現版筑基址、墓葬、車馬坑等遺跡,銅器、陶器及玉石器等遺物,出土有字甲骨599片。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殷墟發掘被迫停止。
上述15次發掘共得甲骨24918片。這些通過科學發掘所得的甲骨,有明確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并絕對排除了偽片。大量殷代遺跡和遺物的發現,為商史和安陽殷代古都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殷墟的15次發掘完全是中國學者自己主持和參加的,它不僅是中國近代田野古學誕生的標志,而且它的田野發掘方法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在田野工作的實踐中鍛煉和造就了一批考古工作者,他們此后又培養了新一代的骨干。所以,殷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祥地。
抗日戰爭期間,殷墟發掘所得的全部資料先后轉移到云南昆明、四川南溪。抗戰勝利后,運往南京。1948年底又輾轉到臺灣。
日本帝國主義曾組織華北綜合調查研究所等機關在河南考古。私人以調查為名來安陽盜掘的更為頻繁。據胡厚宣統計:1938年春,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組織了北支學術調查團,由大山柏率領來安陽私自考古;同年秋,東方文化研究所水野清一、巖間德也等人來安陽侯家莊考察發掘;1940~1941年,東京帝國大學考古學教研室曾來安陽非法挖掘;1942~1943年,駐安陽的日本侵略軍利用漢奸、土匪等盜掘,出土的遺物全部運往日本。1939年春,武官村民掘出重達 875公斤的司戊鼎,因太大太重無法運走,又予以掩埋。日軍聞訊后,多方搜索,但終未得逞。1946年挖出,運往南京,藏南京博物院。1959年運到北京,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