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焦裕祿》劇照:臨終送別,病重不忘百姓苦。
“焦書記”又回來了
說起河南蘭考,總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在蘭考工作僅有475天,沒有留下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也沒有治理好風沙鹽堿內澇,甚至他去世時,蘭考人民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但是,就是這么一個人,深深地感動了一代人,蘭考人民記住了他,全國人民記住了他,把他和他的名字永遠地銘刻在蘭考大地上,他是蘭考的符號,也是蘭考的驕傲。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時刊登了《向毛主席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社論,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學習焦裕祿的熱潮,一時間,焦裕祿的名字響徹了整個中國大地。時光流逝,焦裕祿已逝世近半個世紀,他為民、務實、清廉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尊崇倡導,而他的名字——“焦裕祿”3個字早已靜水深流般融入了我們中國人的生命。
2010年,正值焦裕祿逝世46周年之際,河南豫劇院三團承擔起排演豫劇《焦裕祿》的任務,重在選取獨特的視角,解讀和詮釋焦裕祿把百姓當親人的質樸情懷、踐行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凸顯新時期的民族精神和時代主旋律。在歷史的底色和深刻中,豫劇《焦裕祿》由著名劇作家姚金成擔任編劇,歷時近一年,數易其稿,終另辟蹊徑,選取“火車站禮送災民”“瓦窯村訪賢舉才”“買糧救荒”“痛斥浮夸風”等幾個典型故事,展現了焦裕祿“親民、求實、奮斗、無私”的公仆精神和崇高品質,同時也生動體現了他愛民、為民、親民的悲憫情懷,塑造出一個質樸、真實、可親、可敬、洋溢著人性溫度的縣委書記的形象。
2011年5月14日,河南豫劇院三團創排的大型豫劇《焦裕祿》在蘭考縣大禮堂首次與觀眾見面。不久又在省會鄭州隆重亮相,兩輪演出在觀眾和戲劇界引起巨大反響。當年,該劇先后參加河南省第十二屆戲劇大賽和第二屆中國豫劇節演出,均榮獲大獎。2012年8月,《焦裕祿》進京參加向十八大獻禮“2012全國優秀劇目展演”。
2013年,根據河南省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的安排下,豫劇《焦裕祿》于7月23日至28日在省人民會堂連演6場,觀眾大部分是來自省直副處級以上領導,人數達一萬多人次。緊接著《焦》劇在河南省濮陽市、鄭州管城區南曹鄉、開封、信陽、焦作、濟源等六地進行巡演,場場爆滿。演出過程中,觀眾情緒異常高漲,隨著劇情的進展,掌聲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演出結束后,觀眾們眼含熱淚久久不愿離去,演員一次次謝幕,觀眾一次次鼓掌,重復謝幕、重復鼓掌,場面持久熱烈。濮陽一戲迷說:“如果現在的黨員干部都像焦裕祿那樣一心為公,心里裝著老百姓,那才是我們老百姓的福!”開封一位老大爺緊緊拉著“焦裕祿”的扮演者賈文龍的手,哽咽地說:“真像啊,是焦書記又回來了!”
滿腔心血付梨園
把焦裕祿演活了,少不了扮演者賈文龍的功勞。賈文龍,1964年生于河南林縣,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現任河南豫劇院副院長、河南豫劇院三團團長、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頭銜越來越多,可賈文龍最看重的還是“豫劇表演藝術家”——他說,這不僅是他所有榮譽的基石,更是對他從藝30多年的肯定,也不僅僅只是個榮譽,還是沉甸甸的責任。
有“交響樂隊中的黃金小號”之稱的賈文龍,嗓音純凈高亢,層次豐富,高中低各個音區都游刃有余,具有極強的爆發力和感染力;更難得的是他身上還有扎實的武功根底,在現代戲《村官李天成》的“拉車舞”一場中,他運用了滑跪、跪叉、跪蹉等高難度動作,強化了戲劇情境,渲染了人物情懷,傳遞了人物的心志與毅力。
當然,他的成功與他的努力、堅持和虛心求教是分不開的,賈文龍深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從藝以來他扎根舞臺、勇于實踐,幾乎從不間斷練習。談話間有個電話打了進來,他說了聲“抱歉”,便用手指在桌子上敲打著節奏,咿咿呀呀地唱了起來,和電話那端的人一同沉浸在戲曲的奧妙里。
作為新世紀以來活躍在河南省戲劇一線最為耀眼的中青年表演藝術家之一,從藝三十多年來,從舞臺到電影,再到電視劇,賈文龍不僅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尤以聲情俱佳的唱腔傾倒了萬千觀眾,還幾乎囊括了包括文化部“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等在內的所有戲劇大獎。
然而,賈文龍的藝術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這一路走來,他感慨頗多。賈文龍記得16歲那年首次登臺就演砸了:“有觀眾用東西砸我,沒人愿意聽光張嘴不出聲的戲。”但難以割舍的梨園夢,給了賈文龍不放棄的勇氣。臺上演武戲,臺下練唱腔,漸漸地,他成了團里每個人的學生。然而練功過度,導致賈文龍右腿扭傷難以恢復。不等完全康復,賈文龍便要求回到團里,負責打字幕。那些日子,讓賈文龍學會了靜心觀察別人的得失成;也在那時,他做到了許多大戲倒背如流。不久,劇團接到演出任務,劇中兩個人物由一人扮演。演出那天,扮演者突然病倒,賈文龍臨危受命。演出很成功,只是這成功距梨園夢在心中萌發,用了整整10年。十年磨一劍,賈文龍終于用實力證明了自己。
讓“焦裕祿精神”世代傳揚
拿到劇本《焦裕祿》時,作為主演的賈文龍為了演好這個角色,看得很細致,經常給編劇姚金成打電話發信息說意見,他把新詞、舊詞合到一塊和編劇討論,賈文龍說:“走路吃飯,我都要帶著這個人物去生活,所以到舞臺上很容易進入角色。”
“對這稿子,賈文龍比我熟悉。”姚金成這樣說,“劇本后來經過舞臺呈現得到大家認可,這是豫劇三團整體的智慧,包括導演、音樂和整個劇組,當然更包括主演文龍同志的介入,從這一點來說文龍不愧是我們的表演藝術家,這不是客氣話,我感覺他從藝術到人格堪稱一個表演藝術家,我覺得那兩句話形容他非常貼切——‘文龍為豫劇而生,豫劇因文龍更精彩’。”
《焦裕祿》演出大獲成功后,“我也得學習‘焦裕祿精神’!”賈文龍說,“我不能只是演得像焦裕祿,也要和他一樣為老百姓做實事、干好事!”多年來,賈文龍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演出活動,河南省總工會、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民政廳授予賈文龍“愛心使者”和“慈善大使”榮譽稱號;此外他還經常帶團下基層演出,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軍營礦區,只要老百姓需要,賈文龍就把戲送到老百姓那里去,老百姓稱贊他是可親可愛、最無架子的“老百姓的好演員”。
2013年9月23日,由河南省文化廳主辦,河南豫劇院三團、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承辦的“河南省藝術名家推介工程”豫劇名家賈文龍表演藝術研討會,在中國文聯召開。這是繼李樹建、王慧、汪荃珍之后被推介的第四位河南豫劇表演藝術家。也許,這對謙虛好學、勤奮上進的賈文龍來說,是比獲獎更有意義的事。
會上,國內戲劇界知名專家學者對賈文龍的表演藝術以及豫劇近年來取得的成就及未來的發展進行了認真研討。
從生活到舞臺是有距離的,演員擔負著完成二者過渡、融合、升華的過程。文化部藝術司藝術研究處處長周漢萍以“本色、本真、本質”概括了賈文龍的表演藝術魅力,中國劇協副主席羅懷臻則在評價賈文龍在河南豫劇歷史上不容小覷的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又希望其更加自覺地展示自身的獨特追求,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馬應福更是即興作詩三首,贊賈文龍“龍嘯鑄戲魂,雄心沖霄漢”。
正如著名戲劇評論家薛若琳所說:“河南是中國劇壇上少有的領軍省份之一。”賈文龍希望借著正如火如荼開展的“河南省藝術名家推介工程”,讓更多的人關注豫劇《焦裕祿》,讓‘焦裕祿精神’再次在社會各界引起共鳴。“焦裕祿是一座豐碑,‘焦裕祿精神’是一面旗幟。”賈文龍說,“我希望大家能從我演的焦裕祿身上學焦裕祿、做焦裕祿這樣的人,讓‘焦裕祿精神’世代傳揚。”(本版撰文/王曉琳 攝影/小草)(原標題:龍嘯神州,豫劇名家賈文龍舞臺重現“焦裕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