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安陽6月1日專電 5月31日,第十一屆“網上看河南”采風活動走進安陽世界著名文化遺產“殷墟”及中國文字博物館,感受洹水之濱三千年來的浩瀚文明長河。古樸精致的甲骨文,輝煌厚重的安陽歷史文化,讓不少媒體人員禁不住贊嘆:甲骨文字像精靈、文字歷史像長河、厚重安陽如大海,感受人類文明,何不來安陽?
殷墟,位于安陽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里,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現存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
據介紹,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也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大公網記者梁伶俐說,“這是我第一次這么近距離看到的、真實的甲骨文,第一眼我就愛上了這精靈一樣的甲骨文,這些文字閃爍著千年的古樸,令人不能不心醉。在殷墟看甲骨文的出土地,帶著的是敬意,而瀏覽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文字發展長河,收獲的卻是震驚、感動和無限的敬佩。”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準的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專題博物館。2009年年底建成開館,博物館涵蓋了世界各文字、文明的對比、漢字的起源、發展和演變、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印刷術和信息時代等大量極具意義的文物、文化資料。博物館內容“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并兼顧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普及性和學術型雙重使命,充滿了參與性、趣味性、互動性。
除甲骨文外,采風團成員還對殷墟的玉器、車馬坑、婦好墓及安陽天寧寺文峰塔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泱泱安陽城,一日游不盡。臨別安陽,眾多采風團成員紛紛表示:“古都安陽文化博大深厚、燦爛絢麗、無可比擬,希望以后攜更多親友前來游學,共享歷史燦爛文化,再會洹水安陽!”(時巖)(原標題:網媒看安陽:那一刻,我愛上精靈一樣的甲骨文)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