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奇塔秀古城
2013/10/25 11:28: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兒時家住在老城區外,平常進城的次數并不多?擅看芜M城都會被這座上大下小的 “怪塔 ”吸引,老是對這座塔的穩定性和牢固性心存疑慮,擔心一陣大風刮過,塔會不會倒塌。后來聽到這么一個傳聞,這塔是神仙造的,塔里凝聚著一股仙氣,支撐著這座怪塔! 那時關于塔的幻想老是縈繞在腦海,總想著要進去看個究竟。
若不是此次的采訪,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實現兒時的愿望。起了個大早,騎車穿過車水馬龍的步行街,老遠就看見一把 “大傘 ”聳立在驕陽下,似在為過往的行人遮陽。經過照壁,穿過山門,我徑直來到塔前,瞻仰它的全貌。
第一次這么近距離地靠近文峰塔,摸著千年古磚,感受著塔身散發出的千年靈氣。時隔多年,兒時聽來的、封存在心底的故事,此時竟一股腦兒地鉆了出來。
神仙建塔的傳說
神仙建塔的傳聞如今看起來是不可信的,但當年聆聽故事的情景卻一直沒有忘卻。講故事的老人點上一支沒有過濾嘴的香煙,讓我把屋里的老式椅子搬出來放在院門口樹蔭下,然后才蹺著二郎腿,慢悠悠地侃侃而談。而我只能乖乖地坐在老人旁邊的小杌子上,仰著小臉傾聽,倒也津津有味。
現在想起來,老人講的故事確實有些玄虛。記得當時說的是兩位神仙云游四海,路過安陽時被腳下這塊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寶地所吸引。于是一個變成大法師,一個扮作苦行僧,不惜冒犯天條,下界游玩一番。由于安陽城太大,兩人就決定分頭去游玩,晚上再相互述說見聞。大法師向西而去,苦行僧一路東行。
按下大法師不表,單說苦行僧來到一個學堂前,看見有位泥瓦匠正向徒弟們傳授亭臺樓閣的建造之法,不由駐足而觀。泥瓦匠順眼瞥見了苦行僧,看他裝束奇異,不似凡人,于是就邀請苦行僧走進學堂,相互探討建造佛塔的方法,也算自己結個佛緣。建塔自然引不起苦行僧的興趣,但交談之中泥瓦匠說的建塔方法卻頗為怪異,所建之塔也是獨一無二,塔身上大下小,苦行僧不由稱奇。
晚上兩個神仙碰了面,苦行僧把白天所遇之事告訴了大法師。大法師不相信,塔底小塔頂大怎么能站得穩呢?于是兩人相約打賭,商定天亮之前苦行僧必須造完這座塔。
時間并不長,一座佛塔立在了眼前。七層蓮花石座,方圓十二丈,八角塔身,八根盤龍柱,八面還都有刻著佛祖故事的浮雕,每一層的八角檐頭分別系著八個銅鐸,在夜風中叮當作響。佛塔果真越往上越大,就像一把撐開的傘,每層出檐的斗拱也不相同。
大法師心中叫苦不迭,但又不能放下臉面承認自己輸了,就心生一計,學起了公雞啼鳴?嘈猩犚婋u叫就匆忙揉了個葫蘆狀的小塔剎安在塔頂,草草完工。從此,安陽城就留下了這座上大下小的佛塔。
故事雖簡略但還算通俗易懂。 當時聽完故事,自己才感覺恍然大悟,原來那塔是神塔啊!怪不得不怕倒塌。于是就常把聽來的故事得意洋洋地講給伙伴們聽,以后也再沒敢懷疑過這座 “神塔 ”會倒。不過從塔旁路過時,竟時常想著會不會遇到神仙。
兒時的幼稚看起來有些傻,但當時對故事確實信以為真,并且成了我最能在伙伴前炫耀的資本。
魯班留下的一道風景
真正要寫篇文峰塔的文章時,不得不翻閱一些資料。在眾多關于塔的故事中竟有一則魯班建塔的故事,要是早十幾年發現它,真不知道那個認為 “書本就是真理 ”的我如何跟伙伴們解釋兩位神仙的事兒?赡艿靡庋笱蟮男δ樤缫研叱闪 “猴屁股 ”了,人也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故事是說魯班修完趙州橋,留下 “魯班豁 ”后,就到太行山去觀賞風景。一天,他來到林州的一座彌勒寺,正好遇到太上老君騎青牛而至。太上老君在天庭煉丹時,常聽說凡間的魯班是天下少有的能工巧匠,就想為難他一下。太上老君說: “魯班師傅,天下人都知道你技藝高超。我們打個賭,時間以黎明雞叫為限。我把安陽城的九府十八巷、七十二條胡同、十八條羅漢街全打掃干凈,你要在時限內建一座九層高的塔,輸者要買酒認罰。 ”
魯班對建塔自然是胸有成竹,爽快地答應了。太上老君下山后,魯班就忙碌起來。整整一夜,魯班又是砌墻,又是搭檐,九層高塔在天明前拔地而起。太上老君回頭舉目一望,心里暗叫不好。自己本想難為一下魯班,誰承想魯班的技藝如此高超,倒惹得自己丟了臉面。這時,魯班已經坐在塔旁,打算稍許休息一下就封頂完工。太上老君自然不愿低頭認輸,就來到雞窩邊學雞叫,結果周圍的雞都打起了鳴。魯班匆匆忙忙上去封頂,但為時已晚,太上老君一把攔住了他,煞有介事地說: “雞已經叫了,塔還沒有封頂,你該服輸了吧! ”
氣急敗壞之際, 魯班抬手一掌打到塔上,讓人吃驚的是塔的第四層被打得粉碎,但五至九層卻完好無損地飛了起來,一直飄飄悠悠飛到安陽城,才一頭倒扎進天寧寺中。太上老君根本沒想到魯班竟有如此火暴的脾氣,趕緊將真相告訴魯班,并認錯服輸。
聞知真相后令魯班后悔莫及,只好又來到天寧寺將塔頂封好。沒想到這上大下小的塔倒成了天寧寺的一道風景,也成了安陽的八大景之一。
回頭想想,心里還是很慶幸當時的伙伴們不知道這些故事,要不然兩位神仙建塔的事兒被戳穿,對我而言也是件 “不光彩 ”的事情。
民間有關文峰塔的傳說有幾十種版本, 安陽人對文峰塔都有著自己的理解。正是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所以文峰塔才顯得更加神秘,而這也正是塔的魅力所在,它讓安陽人既熟悉又陌生。 但是在安陽,只要提到文峰塔,安陽人就會露出一臉自豪的表情,隨后豎起大拇指說: “文峰塔啊,那是咱安陽的標志!甭提全國,這樣特別的塔在全世界也沒有幾座! ”
文峰塔的真實面目
回味著兒時的單純和幼稚,不覺笑出聲來。傳說歸傳說,塔歷經了千年風雨,卻實實在在佇立在眼前。
文峰塔立在天寧寺中,卻非隨寺同時所建。天寧寺始建于公元 601年至 604年間,而塔修造于公元 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五代、宋、元、明、清歷代均有增修。導游告訴記者: “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2年),時任彰德知府的黃邦寧主持重新修葺天寧寺和塔。這次重修使得天寧寺的規模達到了鼎盛,被譽為 ‘南北叢林之冠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它是多么輝煌。 ”
文峰塔高 38.65米,塔基周長 40米。磚身木檐,塔身是八角形,立于圓形蓮花座上,蓮瓣共 7層,上下交錯,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護塔基,把塔裝飾得尤為美麗壯觀。塔的上身五級出檐,從下往上逐級增大,每層出檐的斗拱又不盡相同。塔頂有相輪、塔剎,塔的下身四周正面各有一門,其中正南面為真門,其余皆為假門。券門首額,有磚雕二龍戲珠圖像。八角均有巨龍環繞的盤龍柱,上加鐵鏈枷鎖,非常壯觀。八根龍柱之間,有八幅磚浮雕圖像,講述了佛教的一些傳奇故事,記載了佛祖的一生際遇,各組圖像刻畫得亦真亦幻,惟妙惟肖。
歷經千余年, 文峰塔的雕塑依然清晰可見。這些浮雕造型生動,形象逼真。在這八幅磚浮雕中,最為精美的要數西面的喬達摩 ·悉達多誕生圖像和東面的釋迦牟尼涅槃像。上面的人物生動逼真,是不可多得的雕塑珍品。
一般的塔都是石頭筑的,塔上雕塑也都是石雕,石雕的耐磨性遠比磚雕好。而文峰塔是一座磚塔,塔上的雕塑也是磚雕。正因如此,文峰塔才成為無價之寶。
“文峰塔還有一個特點,塔的底座是佛教風格的,而頂部卻有一個高約 10米的葫蘆狀小塔剎,形制如喇嘛塔。一座塔有了兩種風格,這在古宗教建筑中是不多見的。更為有意思的是那個小塔剎大體上和北京北海公園的小白塔相仿。 ”導游的一番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繞塔一周后,記者抬頭向塔頂望去,發現塔剎果然有些北海白塔的風格。
為什么文峰塔會 “倒立 ”,建這樣一座 “怪塔 ”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文峰塔墻體自下而上逐漸加厚,最薄的地方有 2米,最厚的地方達 3米,平均下來墻體有 2.5米之厚,這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這正是塔能 “倒立 ”的基礎。當時建塔之人為什么要出格 “作秀 ”,建了一座這樣的 “怪塔 ”,現今已無從考證。但從塔的構造來看,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而建。
據專家介紹,安陽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大部分地方史志在戰亂中被毀。留下的歷史文獻中關于塔的記載也是寥寥無幾,在《彰德府志》中也僅僅提到幾句。另一方面可能因為這座塔不是朝廷修建,而是由寺廟里的人集資所修,所以有關的史料不是很全。
盡管文峰塔的身世還是一個謎,但安陽人并沒有因此而對其輕視。歷朝歷代官府莫不尊崇,平民百姓更是視若神塔。在上世紀 80年代中期以前,文峰塔還是安陽市最高的建筑物。登上塔臺,城中大街小巷一覽無余,自然而然成為老安陽的標志性建筑。( 劉云鵬 陳興堯)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安陽日報 200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