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歷史典籍是中國文明的精神和文化積累,這種積累經過各種災難性的刪篩后,變得單調了許多,其原生性和豐富性大為削弱。
即便如此,也還有許多著作流傳下來。不久前閑看四庫全書(家藏版),發現其中有很多關于農學、醫學、陰陽學之類記載。例如,一直被人作為辭賦大家的陸機,也有考察各地花草名木的著作存世。
強調正統可以,但不應當鄙薄雜說。有些好書,如《莊子》《搜神記》《徐霞客游記》等,看上去無關乎治國平天下,但其文化營養并不差,即使是空靈的冥想也 能啟迪人的精神世界。歷史上好多人寫過農書,寫過醫術,寫過風水、占卜甚至寫過男女床笫之事,這些書被正統的君子們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甚至被視為邪 說。對于一個偉大的國度,一種偉大而健康的文明來說,這樣的狹隘沒有什么好處。
價值觀不是僵硬不變的,而是不斷進步和開放的。利瑪竇來 到中國后,介紹了西方的天文、物理、幾何學,當時受到很多腐儒的反對。后來湯若望為清朝制定了新歷法,同樣遭到腐儒們的瘋狂反對,甚至造成令人發指的慘 案,多年培養起來的優秀天文學人才被封建朝廷殺害。如果不是孝莊皇太后的勸阻,湯若望本人也難保性命。直到湯若望死后,好學的康熙皇帝為他平反昭雪,才算 結束了那場悲劇。一個封閉的文化不可能正確認識世界,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儒學誠然有其偉大的一面,但長期以來,過度強調儒學的 主流正宗地位相對消減了中國文化的豐富性,這很可惜。古人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韓愈《師說》),豈不知,正是這些“君子不齒”的學問促進了中國 社會的健康發展。而傳統農業社會的文化氛圍中一直存在著輕商賤商的風氣,并因此導致形成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最終導致了中國的衰落。民族精神不是一句空話, 而是關系到每個人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的國家大事,而民族精神的健全不可能只靠吃一種食物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