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由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6中國藝術品產業創新暨藝術品投融資高峰論壇在北京宋莊召開。論壇上,發布了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出品、西沐主筆的《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5]》。據悉,這是我國首份關于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年度研究報告。
中國藝術品產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新的發展業態,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型及上臺階、擴規模的前提與重要動力。中國藝術品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是我國文化建設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中國藝術品產業的發展,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相關的前沿理論與實踐前沿為中國藝術品產業的理論與實踐提供了支撐與引導,產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研究、編制與發布的。
研究報告的主體部分分為概述,藝術品市場與藝術品產業,中國藝術品產業的概念、構成、特點與意義,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趨勢,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階段、規模與結構分析,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中國藝術品產業管理分析,中國藝術品產業支撐體系分析,對策與建議,結束語等十個部分。在概述部分,詳述了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支撐、藝術品產業發展的市場基礎、以產業的理念來發展藝術品產業以及藝術品產業發展的重心。在藝術品市場與藝術品產業部分,從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五大瓶頸、藝術品市場交易體系平臺化建設、中國藝術品市場資產化進程、發展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加強中國藝術品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建構藝術品市場監管體系、強化理論研究、大力發展藝術品產業等方面對中國藝術品市場及產業進行了綜述。在中國藝術品產業的概念、構成、特點與意義部分,對藝術品產業的概念、內涵與外延,藝術品產業的基本構成與結構,藝術品產業的一般特點,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意義等方面進行了理論研究。在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趨勢部分,通過對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存在的問題、發展的基本趨勢等方面的考察,提出中國藝術品產業創新發展的戰略重點是平臺化。通過對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階段、規模與結構分析,指出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以及新時期中國藝術品產業戰略取向中的問題與困難,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基本戰略架構,中國藝術品產業的戰略特質,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戰略取向、難點與突破口。中國藝術品產業管理的現狀、政策體系、模式、機構體系、法律制度等的分析,以及中國藝術品產業管理與其他產業的互相融合,有助于中國藝術品產業各環節、各要素、各項管理措施、各項政策以及各種手段達到最佳組合,產生新的效能,從而順利地實現產業目標。中國藝術品產業的健康與持續發展,需要戰略支撐體系、政策支撐體系、法律支撐體系、市場支撐體系、技術支撐體系、人才支撐體系、投入支撐體系及制度創新支撐體系的保障。
通過研究,報告提出進一步發展中國藝術品產業的對策與建議:加強理論研究,超前制定戰略規劃,搞好頂層設計,釋放體制創新的力度,走好中國藝術品產業化發展的第一步;重視中國藝術品產業的行業管理,加強中國藝術品產業中介體系的建設;建立中國藝術品產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理論建設、重視人才培養和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升中國藝術品產業主體的整體運作與管理水平;強化中國藝術品市場機制及支撐體系建設與公共藝術政策,加強中國藝術品產業體系的能力建設;中國藝術品產業要在全球市場治理中尋找定位,增強中國藝術品產業在全球化發展中的中心定價能力;控制藝術品產業園區的發展,使產業主體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扶持;大力發展藝術品產業的要素市場與資本市場,不斷完善中國藝術品產業的投融資體系,進一步落實產業政策;要積極推動圍繞藝術品產業資源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為主線的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整合更多優質資源,用創新突破瓶頸,推進藝術品產業創新發展的能力。報告全文十余萬字。
報告顯示,中國藝術品產業的產品體系可以劃分為書法藝術品、美術藝術品、工藝藝術品、民間(非遺)藝術品、古董雜項藝術品、以版權為中心的衍生藝術品、藝術品服務、顧問服務等類型。相應地,中國藝術品產業的體系構成,概括地講也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大的類型:(1)書法藝術品產業;(2)美術藝術品產業;(3)工藝藝術品產業;(4)民間(非遺)藝術品產業;(5)古董雜項藝術品產業;(6)以版權為中心的衍生藝術品產業;(7)藝術品服務產業;(8)藝術品產業的支撐體系;(9)藝術品產業的生態體系。中國藝術品產業的規模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即核心層、外圍層與輻射層。根據現有條件,研究報告僅對中國藝術品產業的核心層進行了相應的規模分析,據統計估算,2015年中國藝術品產業規模為8020億元。其中,2015年度中國藝術品產業的規模結構,可以用下圖表示:
圖 2015年中國藝術品產業規模結構圖
報告顯示,中國藝術品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顯現出五個趨勢:一是中國藝術品產業規模發展迅速;二是中國藝術品產業規模在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是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聯動作用,表現在規模結構上就是有了核心層、外圍層與輻射層的分布,三頭并進,相互促進,跨界融合,帶動中國藝術品產業規模的快速增長;四是在中國藝術品產業規模結構中,美術藝術品產業及工藝藝術品產業是主導,超過了整個中國藝術品產業規模的60%以上;藝術品服務產業、以版權為中心的藝術衍生品產業,目前雖然所占的規模不是很大,但其成長發展的速度最為迅速;藝術品產業的支撐體系產業、民間(非遺)藝術品產業的規模也在迅速提升,成為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發展板塊;五是中國藝術品產業生態正在形成。由此可見,中國藝術品產業是當前文化產業與文化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亮點,總量持續快速增長,比重日益上升,在推動文化新經濟發展、優化文化產業結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朝著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方向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據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本研究報告執筆人西沐介紹:我國藝術品產業的發展,正在從認識上走出把藝術品產業等同于“項目”與“園區”論的視野,要特別注意處理好三個大的問題:一是控制藝術品產業園區的發展,使產業主體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扶持;二是警惕對中國藝術品產業的非專業管理;三是作為具有宏觀調控能力的政府力量,找準定位,分清建設與服務的關系,加強引導和扶持,同時減少直接性的建設和管理。重點圍繞藝術品資源系統化、資源化、金融化、證券化這一主線,推進藝術品及其資源與科技融合、與金融融合的戰略方向,在消費層面,積極推進與社會、生活、旅游融合發展。特別應該關注的是:第一,藝術品的生產狀態,生產所依賴的生態,特別是生產的審美趣向與價值導向正在發生新的變化,這是中國藝術品產業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礎;第二,強調利用產業發展的理念來發展藝術品產業,而不是將藝術品產業的發展矮化為項目化、園區化,強調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方向與效率的作用,強調產業鏈在產業拓展的作用,強調產業集聚的地位與作用,強調要素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基礎地位與作用等;第三,以藝術品資源化、資源系統化為基礎,基于資源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為主線,大力發展要素市場與資本市場,推動藝術品資本市場及藝術品產業金融的發展,從而使藝術品產業在現代產業經濟的基本框架下快速持續發展;第四,利用多元路徑推進產業融合,特別是圍繞藝術品資源進行跨界整合,融合發展,使中國藝術品產業的層次更加豐富、多元,即不僅有核心層、外圍層,還有輻射層,提升藝術品產業的發展能力。隨著融合的不斷發展和深入,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及其資源在傳承生發、文化事業建設、文化產業創新及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亟需在市場機制、互聯網機制與文化內在發展規律中找到契合點。特別是在新的常態下,文化資源,尤其是中國藝術品產業資源資產化、金融化取向的重要性不斷顯現,中國藝術品產業及其新形態迅猛發展,市場、產業及其產業金融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報告指出,中國藝術品產業的發展,要重點抓好四個戰略重點:一是充分發揮互聯網機制及其平臺架構的作用。在深刻認識與把握藝術品及其產業價值鏈發展的內在規律的同時,沿著藝術品發展的價值建構、價值發現、價值管理、價值實現、價值轉移這一價值鏈條,建構傳播交流機制,為藝術品消費大眾化的進程打開窗口,也為藝術普及及進行社會美育開拓一條重要路徑;二是推進以資源的整合、挖掘與價值發現、價值實現為主線的文化資源的資產化、產權化、金融化及證券化(大眾化、互聯網化)的進程;三是推動產業融合創新、新業態發展。產業鏈的完善與全球化整合,就是依托產業鏈的重塑,在全球化的平臺上配置與整合資源;四是突出“市場+互聯網”融合機制,基于新的科技融合而形成的新的體驗、產品與工藝,新的交易形式,新的產業路徑及新的產業形態,藝術品及其產業可以說是未來最為廣泛、最為活躍的新科技融合發展的領域。
報告最后還提出了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過程中要關注并面對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一是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戰略與規劃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頂層設計,如體制、管理、政策等問題的歸口與工作推進問題;二是如何建構并在平臺化機制之上,實現資源化與資源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三是如何建構、發展與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趨勢相匹配的要素市場、資本市場,并在此基礎上,推動金融體系更多、更快、更好地介入藝術品產業的發展;四是如何有效利用產業機制、IP機制等,實現產業發展的跨界融合與產業融合發展;五是如何建構面向產業未來發展的支撐體系與人才培育體系,為中國藝術品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基礎與動力。報告提出,這些問題,不僅僅是研究中的問題,更是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突破,也一定是中國藝術品產業大發展的結果。
據西沐介紹,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將把《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的研發、編制與發布,納入到文化產業智庫的常態化研究與管理工作中,強化協同合作,不斷完善,每年持續推出質量更高、影響更大的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