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老德討債的故事
2013/7/30 9:01: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夏老德學了滿身武藝,甘當平頭兒老百姓。他剛回到石佛寺,一時找不到合適活兒干。據說,當時淇縣一帶盛產棉紙。這是用棉花、爛套制作的一種極薄的紙,專供剛剛入學的小孩寫字用的。這種紙在山東濟南府一帶很吃香,所以當時不少淇縣人跑到山東賣棉紙。夏老德借了倆錢兒,也弄了一車兒,打算跟人家到山東跑一趟。
這一天,夏老德起了個五更,推了一車兒棉紙,跟十來個淇縣老鄉,下山東啦。一直走了好幾天,這天傍黑兒,來到濟南府西關外,離城里還有四、五里地,天就黑了,幾個人都累得夠嗆,就住進一家店里。店主非常熱情,一聽那話兒就叫你心里熱乎乎哩。他說:“賣棉紙的老客兒進了咱店,就跟到自己家一樣!啥事都甭管啦,吃的信的俺全包啦,有啥事兒,您說句話!棉紙也不用管啦,替您收啦,到時候兒一算帳,情回家啦!”果然不錯,吃哩住哩招待得真好,大家都說從來還沒有住過這么得勁的地方,下回來,咱還住這兒!
第二天吃罷早飯,幾個人都準備走。店家哈哈一笑,說:“慌啥咧,多少年不來濟南府,轉轉看看開開眼界么,還怕俺這小店管不起飯?”幾個人一聽,覺得也是,多少年沒來過濟南府,轉游轉游再回也不遲。幾個人一商量,就進城啦。濟南府可真大呀,朝好幾個淇縣城。大街上推車哩,擔擔兒哩,耍猴哩,賣飯哩,應有盡有。夏老德瞧得眼花繚亂,幾個人也走散啦。這時候正好又碰上淇縣倆老鄉,原來他們并不認面兒,那咋認出是老鄉哩?淇縣老鄉都打扮得土里土氣,到了山東濟南府,一眼都能認出來。俗話說,‘人不親行親’,賣棉紙的老鄉到外省見了面,真比在家親哥兒弟兄還親。倆老鄉拉住夏老德,問他們住哪兒啦?他說住西關外啥啥店里啦。倆老鄉一愣,說:“哎呀,您咋住那兒啦呀,那是個黑店呀!您把紙給他,甭打算要回個錢。吃的喝的招待的倒是不賴,到時候算盤一響,除除他的,沒你的啦。淇縣不少老鄉都叫他坑苦啦!”
夏老德說:“他就不給人家說一點理啦!”
“這時候兒哪有個理呀!他就仗憑他那五個兒子上哩,幾個孩子都是好手,方圓多少哩沒人敢惹,聽說府官兒也讓他三分。”
“那他這個頭就沒人剃啦?”
“要剃吧倒也有人,除非咱那夏老德!”倆老鄉并不認識夏老德,只聽說夏老德武藝高強,沒想到站在面前的正是此人。夏老德不愛出頭露面,所以也不愿說破。
夏老德聽罷非常惱怒,決心要為淇縣人出出這口氣,要要這個帳兒!夏老德回到店里,不露聲色地說:“店家,算帳,俺要走啦!”
店家一瞧夏老德是個土里土氣的鄉下人,根本沒把他放到眼里,白眼睛珠一翻說:“吃,你也吃啦;喝,你也喝啦。該走情走啦,要錢,甭想!”
夏老德說:“吃,我該吃!喝,我該喝!錢你該給就得給,少給一個咱不算拉倒!”
店家那肯吃這一壺,把手一擺:“來人,今兒咱瞧瞧這小子有多橫,叫他見識見識馬王爺有幾只眼!”
話沒落地,從屋里跳出五條彪形大漢,個個身高馬大膀寬腰圓,一人掂一根白臘桿,站在院哩“嗷嗷”亂叫。
夏老德不慌不忙迎到門外,話中帶著刺兒說:“青天白日不可欺人太甚!小子小子在你山東可以橫得霸道,今兒個河南的爺們兒來啦,你得問問他吃不吃這一套!”
幾個小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擁而上,來一個“餓虎撲食”;夏老德一閃身,來了個“順手牽羊”,幾個小子還沒弄清是咋回事哩,只聽“唰啦”一聲,五根白蠟桿兒一齊到了夏老德手里。他們這些家伙那是夏老德的對手,一個個全都倒在地上。夏老德扔下白蠟桿兒,兩手抓起兩個小子,像抓了兩只小雞一樣,準備扔過墻去店主一瞧,那敢怠慢,趕緊跪下磕頭:“好漢爺饒命,好漢爺饒命!”
夏老德是個軟心人,見人家已經磕頭認輸,也就算啦,順手把兩上小子甩出兩丈多遠,兩個小子在地上爬了半天沒有起來。
店家趕緊把夏老德請到上房,連連賠禮道歉,叫幾個孩子過來磕頭拜師。夏老德說:“頭只管磕,拜師不干!俺夏老德決不收一個無義之徒!”店家忙說:“久聞英雄大名,今日冒犯大人,請您多多海涵!”一面叫伙計們擺酒設宴款待夏老德;一面叫人送來十兩紋銀,夏老德說啥也不收,他說:“夏老德個人事小!我的帳該咋算咋算,吃飯打飯錢,住店打店錢;剩下多少給我多少,多一個兒我也不要!可是,過去你坑害了多少淇縣人?欠了他們多少債?你要給我算清,全部退還他們!從現在起,只許給規規矩矩做生意,再不許你仗勢欺人!”
店家連連點頭說:“大人盡管放心,小人堅決照辦!如有半點兒差錯,大人過來踏平小店,決無怨言!”
據說,從此以后這家黑店掌柜確實變好啦,夏老德在山東、河南一帶,為淇縣人爭了氣,打出了淇縣人的威風。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