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修碧霞宮碑記》中,對于浚縣古廟會的盛況是這樣描述的:家家戶戶香客滿,送往迎來不得閑。在商品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浚縣古廟會更是為浚縣縣城的人帶來了無限商機,古廟會期間,家家戶戶都做著小生意,可以說是全民經商,其中浚縣縣城的炸蝦可以說是古廟會的一大特色。
對于常年來正月古廟會趕會的老香客來說,回家的時候買回去一些炸蝦是一種禮節,他們會將炸蝦贈送親友,買炸蝦已經成為他們堅守的傳統。
浚縣正月古廟會上的炸蝦的歷史已經不可考證,這個行業是浚縣的一個特色,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每年正月古廟會上賣炸蝦的商戶都非常多,今年也不例外。2月11日,記者在廟會上發現,在這些商戶中,62歲的朱好堂的炸蝦鋪堪稱規模最大的,他的炸蝦鋪在一個月的廟會期間,能賣一萬斤炸蝦。
賣炸蝦已四十多年
今年62歲的朱好堂,賣炸蝦已經有四十多年了,現在他的弟弟也租了門面賣炸蝦。朱好堂的父親和祖父是賣炸蝦的,他十幾歲開始就在父親的攤位上幫忙,18歲那年,他參軍了,退伍回來后,他就開始賣炸蝦。
他告訴記者,他父親賣炸蝦的時候是挑著擔子步行到滑縣、濮陽等地。到他賣炸蝦的時候則是騎著自行車去,他一次帶60多斤炸蝦,到滑縣沿街叫賣。那時炸蝦才幾角錢一斤,一趟也就賣幾元錢。那時候還在生產隊里,他用賣炸蝦的錢買隊里的工分。
平常賣炸蝦都是小打小鬧,真正大干的時候就是每年的正月古廟會,一般從正月初四開始支攤,一直到正月底才收攤。
一月收入相當于兩年工資
因為投資比較大,朱好堂一般是跟別人搭伙賣炸蝦,他在當地德高望重,而且做炸蝦比較有經驗,村里的人都愿意跟他搭伙。他告訴記者,每天賣完炸蝦的錢,搭伙人都會主動把錢交給他,到散伙時,他會把錢拿出來分。每年支攤前,他們都會到廟里去祈福,如果達到了自己的愿望,他們就會還愿,一般是選個好日子放鞭炮或是放電影。
據朱好堂介紹,他一開始搭伙在古廟會期間賣炸蝦到月底還分不到錢,只是分一些炸蝦剩下的米面和油,給家里人嘗嘗鮮。后來,能分到20元錢,1982年他分到了70元錢,到1983年的時候,他居然一下子分到了800元錢。“當時建筑工一天才兩塊錢,800塊錢相當于普通人兩年的工資。”分到錢的當天,他和家人都特別高興,他當天花了30元錢買了一萬響的鞭炮,那時候,30元錢是個不小的數目。
炸蝦手藝走出縣城
朱好堂告訴記者,炸蝦要想打出名氣,選材料非常重要,過去都是用米面,用自己的碾子碾成米面,然后炸成蝦。現在用的是玉米面,而油都是用上好的驢油或馬油。他告訴記者,以前和面的時候都是用手,非常費力,現在他們搭伙的人發明了一個和面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現在每天都能炸200多斤蝦。他告訴記者,現在賣蝦的高峰期還沒有到來,正月十五至正月二十四期間是賣蝦的高峰期,那幾天簡直忙不過來。
他現在年紀大了,主要負責燒火,燒火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火太大或者火太小都會嚴重影響炸蝦的質量。“現在也不是為了掙錢,主要是覺得成了一種責任,每年都干,突然不干了,會很不適應。”朱好堂說。
朱好堂告訴記者,縣城有很多人都帶著這門手藝到外地做生意了,到北京、拉薩、西安等地,靠著這門手藝,他們在外地闖出了自己的天地。(張小娜/文 張志嵩/圖)(原標題:三代炸蝦 美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