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遺物主要為陶器、石器、鹿角器等。陶器中夾砂陶略多于泥質陶,有灰陶、褐陶、紅陶等,夾砂陶大多陶色不夠純正。陶器以素面為主,紋飾有附加堆紋、籃紋、弦紋、劃紋、席紋、壓印紋等,腹部裝飾雞冠耳、口部壓印花邊。彩陶數量不多,均為紅彩、黑彩,紋樣有弧邊三角紋、斜線紋、豎線紋、同心圓紋、水波紋、平行條帶紋等。夾砂陶器以素面罐最為常見,還有籃紋罐、盆、甕、器蓋等。泥質陶器有小口高領壺、折腹盆、罐、缽、碗等,陶環數量較多。石器有大型石鏟、斧、鑿、錛、鉆頭、環、紡輪等。鹿角器有角鏟。骨器、蚌器極少,水生動物遺骸基本不見,與遺址緊鄰淇河的地理位置極不相稱。
上述文化遺存和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區的大司空類型面貌特征近同,當屬大司空類型文化遺存。
下七垣文化墓地
遺址上層為下七垣文化墓地,發現墓葬336座,出土器物近500件。墓地大致分布于東西110、南北55米的范圍之內,分為東、南、西三塊,三者相連布局近呈“U”字形。以墓葬朝向為標準,將其分為東、西兩大區,其中西區南部墓群稱為西Ⅰ區,北部墓群稱為西Ⅱ區。東區墓葬多頭向東,南北成行排列,西區墓葬多頭向北,東西成行排列。各區均由若干排墓葬組成,多者10余排,排列較為規律。西Ⅱ區規模最大,分布墓葬181座,西Ⅰ區、東區遞次,東區分布墓葬不到6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