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縣谷鬼子文化遺址、遺存(2)
2013/12/30 14:04:27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8、五里井
位于淇縣云夢山五里鬼谷盡頭,相傳是鬼谷子送徒下山離別的地方。因鬼谷子對母親特別孝順,其母要鬼谷子王禪在其死后,葬于九龍匯聚之地,并挖井紀(jì)念,鬼谷子王禪在母親死后,就在其葬身之地,開挖此井,故又稱鬼谷井。現(xiàn)存有水井遺跡。
9、鬼谷祠
位于淇縣云夢山水簾洞北面,現(xiàn)存有修筑遺跡,歷史上多次修復(fù)。記載有元代至元三年,全真學(xué)者李志和(系丘處機之弟子)全面修復(fù)云夢山。鏟崖堙谷,展拓庵地,除埂補罅,夷為坦經(jīng),重構(gòu)玉帝殿,修復(fù)鬼谷祠,建東西兩廡,修庖福門屏,計三十楹。明嘉靖十八年,重修鬼谷祠,創(chuàng)建三清殿各三楹。
10、倒坐觀音雕像
原在南山水簾洞對面,1993年移至北山佛殿。是佛教界一絕,因其面壁而坐,故名。本尊為青石雕造,高1.5米,螺髻高挽,慈眉善目,身著通肩大衣,衣紋流暢,又手合十,作禪定印,跣足坐于蓮臺上。按常規(guī),觀音應(yīng)面對世人而坐。可這尊觀音背對世人,面壁而坐,對世人不屑一顧。殿前一幅石雕楹聯(lián),道出了個中原因。“問觀音為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頭。”其造像年代無考,但從雕刻技法上看,可為明代作品。這里有一個傳奇故事。當(dāng)年龐涓在馬陵道被孫臏打敗之后,深感自己的兵法不敵孫臏,又回到云夢山找?guī)煾倒砉茸訌念^學(xué)起,鬼谷子不于理睬,就請求觀音為其說情。觀音一看是龐涓,遂把頭扭了過去,就成了今天的倒坐觀音。
11、《云夢山游記》碑
位于云夢山水簾洞的下方,為清代騷人墨客何士琦于清順治七年撰寫。此碑高0.94米,寬0.44米,圓首。碑額上面線刻纏枝牡丹,左右兩邊是富貴不斷頭連續(xù)圖案,正楷書寫,清秀端莊,一絲不茍。文曰:“河朔之地,南界黃流,北走太行,萬山蟻附。中有峰巒拔立 ,奇峭插天者,云夢山也。聞之墨客騷人曰:此山螭怒虬盤,幻異萬狀,水簾一洞尤其幽玄,乃鬼谷先生仙棲之地……”此碑不僅書法和詩篇優(yōu)美,具有很高的文學(xué)價值,而且為鬼谷子隱居之地提供了實物資料。
12、小峰門將軍廟
座落在水簾洞北約五華里小峰門懸崖邊。始建年代無考,以正德十五年重修。整體由青石砌建,面闊一楹,座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硬山石板頂,雕刻瓦壟。東壁嵌明正德十五年《重修小峰門將軍廟碣記》一方。將軍廟前的一塊9平方米的石板上刻有一個古怪的棋盤,所刻印跡依稀可見怎樣使用,無人知道。相傳這是當(dāng)年孫臏、龐涓對弈斗智的地方。
云夢山摩崖2006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不僅為研究鬼谷子文化提供了歷史佐證,而且多通碑刻和摩崖題記為研究書法和戲劇等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歷史實物資料。
二、王莊遺址
王莊遺址位于豫北鶴壁市淇縣北陽鎮(zhèn)王莊村南0.5公里的高崗上,谷鬼子王禪埋葬于此。遺址于1979年7月淇縣文物普查隊發(fā)現(xiàn),遺址平面形狀為橢圓形,中間高四周低,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20米,面積18100平方米(圖二),中間制高點高出地面約2米。六七十年代,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在遺址的中部開挖了一些窯穴,遺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其四周均為耕地。王禪墓處于遺址中心,1994年至199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局部考古發(fā)掘。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石錛、骨鏃、蚌刀和陶器,發(fā)現(xiàn)有房基、灰溝、灰坑、墓葬等遺跡。相傳鬼谷子王禪特地要求后人在自己死后,將自己葬于王莊,守候母親。為了紀(jì)念鬼谷子王禪的豐功偉績,附近的百姓,特別是王氏后人每年清明都要到王禪墓祭拜,全國乃至全世界信奉鬼谷子文化的人士和團體來到淇縣云夢山參觀考察鬼谷子的文化遺跡遺存后,都要到王莊遺址的王禪墓進行瞻仰和祭拜。2006年王莊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者:王小運【原標(biāo)題:淇縣谷鬼子文化遺址、遺存】
責(zé)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云夢山風(fēng)景區(qū)網(wǎng) 20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