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蓮花落,據說從中原傳來。開始是乞食蓮花落。打大竹板和節子沿門說唱吉祥話,有說有唱,以竹板擊節說詞為主。后來這種蓮花落稱作大口蓮花落。大口蓮花落在領唱之后有幫腔者每段句尾接唱“唉喲蓮花落,一支一支落蓮花”。吉祥話、祝詞可以視不同對象,即興編新詞。
由職業藝人進行演唱的蓮花落,稱為小口蓮花落。這種小口蓮花落音樂上已有發展,曲調上比較優美動聽,唱詞上也比較文雅,可以列入“出堂會”的節目中演出。有名的蓮花落藝人抓髻趙(本名趙星恒)、還曾被慈禧太后召入宮中獻藝,得到慈禧的欣賞,并賜名小口蓮花落為太平歌詞。所以后來小口蓮花落、又被藝人以太平歌詞的曲種名稱進行演出。
數來寶,具有草原文化色彩。雙手擊打“合扇”(牛肩胛骨,飾以紅綠布條和銅鈴)。有說有唱,以說為主。(數即是數說)。沿商鋪店家挨門演唱,詞也是恭喜發財、諸事如意、太平年等。后來、在北京打竹板的蓮花落,和打合扇的數來寶出現合流,演員可兼用兩樣樂器進行活動。在清朝時,北京的唱數來寶的、打蓮花落的,統由“桿兒上的”地方治安衙門管轄。
十不閑蓮花落
十不閑,是從中原傳來的曲藝形式。它是將鑼、鼓等打擊樂器組裝在一個木架“櫳子”上,自打自唱。打擊樂器的色彩比蓮花落打竹板、數來寶打合扇更豐富。背起架子就走,立下架子就說唱,一架十不閑又成了一個流動演出的組織。架子上掛著拂塵、霸王鞭等道具,演員可以在“攏子”前打場子演歌舞小戲風陽花鼓等。演出小戲,十不閑“攏子”就成了后臺的伴奏樂隊。在南方打霸王鞭的歌舞,本來就叫金錢蓮花落,它與北京的蓮花落有著親密的血緣關系,在北京的演出中,北京的蓮花落逐漸與十不閑相結合,形成了一個新的組合曲種名叫十不閑蓮花落。十不閑蓮花落可以進入雜耍園子演出了。梨園竹枝詞中形容:“某日某園演某班,紅黃條子貼通寰,太子鑼鼓灘簧調,還有三堂十不閑。”(見中國戲劇出版社《清代燕都梨園史料續編》第1172頁)。
另外,北京也還保留著原來形態的十不閑。在民間有“十不閑會”。這種十不閑仍然在廣場演出,成為花會中的“一檔子”,是花會走會中的歌舞形式之一。
竹板書
竹板書從所用樂器和演出形式來看,顯然是從蓮花落演變來的。擅長說《戰國春秋》、《薛家將》等大書。因為演唱時以北京語音為主,被稱為京腔竹板書。竹板書在清朝末年很盛行,唱腔是上下句反復。曾演化出不同板式,而且出現了不同的流派。大鼓、評書興盛之后,竹板書逐漸衰落。【原標題:老北京蓮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