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鶴壁 >> 傳統文藝 >> 文藝知識 >> 瀏覽鶴壁

被遺忘的豫劇名生王根保

2013/4/27 14:07:27 點擊數: 【字體:

  
    說豫劇名生王根保被遺忘了,是因為他“文革”中就被迫害致死,且他生前沒有留下任何音像資料,就連演出劇照也沒有留下像樣的一張。今天提起王根保,恐怕年輕人多數不知道,唯獨能夠記得他的,可能只有開封和鶴壁的老年戲迷,因為他一生在這兩個城市呆得時間較長。

     王根保,河南省開封縣杜良鄉西巒莊人,1919年生人。王根保本姓張,乳名小根,4歲喪父,8歲時母親把他賣給本縣太平崗村開飯館的王金山作義子,遂改王姓。

     他自幼酷愛戲曲,14歲離家出走,自賣自身到開封縣招討營盧殿元科班學戲,師承管玉田。由于他嗓子好,練功刻苦,頗得老師于得水、張芳金、管玉田的器重。同科者有馬金鳳、侯秀真等,都是他的師妹。 四年出科,先后在埽街、袁坊、北舞渡、陳留等招討營周邊村鎮、縣城演出,初露鋒芒,后來在開封、杞縣、民權、蘭封、商丘、寧陵一帶演出,曾同許多著名豫劇演員同臺演出。

     開始他以文武小生應工,兼演紅凈,后專工須生。他的表演大方莊重,臺風嚴謹,做工細膩,唱腔真假聲結合巧妙,善于準確表達人物思想感情又不失詼諧幽默,唱腔渾厚,善于真假嗓并用,曾在《古城會》中飾關公、《反五關》中飾黃袞、《叫門》中飾秦瓊、《五堂會審》中飾江嘉縣令,還在《寇準背靴》、《賣衣收子》、《反徐州》、《九江口》、《馬天官打朝》等戲扮有角色。他以演關公戲而馳名開封,在《寇準背靴》中飾演寇準,詼諧、風趣,曾有“滑稽老生”和“三絕”(戲絕、唱絕、帽翅絕)之美稱。

     1942年,王根保進入開封快樂戲院,擔演主要角色。1948年進入開封市和平劇團,并任劇團委員會主任。使我有機會看了他的幾出戲,年代久遠,又他常為配角,多數戲已記不清了。當時關靈鳳還沒有到開封,李志貞是戲院的絕對主演,王根保也常常與她雙雙掛頭牌給她配戲。記得當年看過他和李志貞合演的《翠屏山》和《玉虎墜》兩出戲,他分別飾演楊雄和馮彥,而李志貞在《翠屏山》劇中一改以往只演正面人物的形象,出演潘巧云一角,把一個淫婦演得活靈活現,入木三分;在《玉虎墜》中飾演娟娟,人物刻畫也可圈可點。王根保雖有文武小生功底,但當時已轉入以演須生為主,且在這兩出戲中演出的角色,都是綠林好漢或英雄豪杰,帶點武生氣質,所以給我的印象頗深。特別是他在《翠屏山》一劇中扮演的楊雄,頭戴硬羅帽,外穿一身武生褶子,內里著抱衣抱褲,工架穩重漂亮,就是這樣一個“帥男子”,最后還是把潘巧云殺了。可能這是出《水滸傳》中老戲,且不像今天京劇演出的改編本,還有一些“粉”,這出戲當年在開封曾吸引不少觀眾的眼球,很是叫座,紅極一時。

     1953年和馬金鳳、徐鳳云到上海巡回演出,主演《反五關》,場場爆滿。1954年4月,豫劇名丑牛得草,王根保以及“女花臉”陳慧秋、小生陳敏秋姐妹和平戲院等人,一塊進了黃河水利委員會劇團,并任戲劇隊長,1958年轉為鶴壁市豫劇團,后兼副團長職。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期間,他在《反五關》中飾演的黃袞,身手、氣勢不凡,獲演出一等獎。

     1958年1月他所在的黃河劇團改為鶴壁市豫劇團,1959年11月隨團赴北京為國家領導人演出《黃飛虎反五關》、《五堂會審》等,受到謝覺哉、胡愈之、田漢等人的接見,《中國戲曲》雜志為他發表專文,給予了高度評價。他不但善演古裝戲,而且積極參加戲曲改革,在現代豫劇《煤城雙鷹》、《王全錄》中成功塑造了工人的形象。

      1960年任鶴壁市豫劇團副團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被選為鶴壁市第一、二屆政協委員,系河南省劇協會員。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王根保受到批判,被戴上“牛鬼蛇神”等帽子,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于1969年農歷4月1日自縊身亡,終年五十歲。十年后,鶴壁市政府為他平反。

     在王根保的演藝生涯中,曾先后同陳素真、馬金鳳、閻立品、田岫玲、李景萼、關靈鳳、侯秀真等著名演員合作演出,甘做綠葉。王根保生前一不識譜、二不認字,全憑口傳心授,居然在臺上無論是念是唱,都能把整場臺詞一字不差地表演出來,他的演技和藝德都廣受好評。【原標題:被遺忘的豫劇名生王根保】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戲劇網 2013-01-28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河南曲劇曲牌調門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