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實施長效管理,為非遺保護提供制度保障。先后制定了《鶴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申報評定辦法》、《鶴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項目保護辦法》、《鶴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資金管理辦法》等。
二是實施特色宣傳,營造非遺保護良好氛圍。投資100萬元建成了民俗文化博物館、泥塑原生態文化村、泥塑藝術博物館,并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開展了全市非遺宣傳展示觀摩現場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非遺保護項目展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研討會等“非遺進基層”活動;利用“中國文化遺產日”、 “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等重要節日,深入宣傳非遺保護知識。
三是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升非遺項目影響力。積極參加各類國家級非遺會展活動,泥塑作品“中原四合院”、陶藝作品“龍騰盛世”分別獲得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金獎和銀獎,泥塑作品《十二生肖》榮獲中國中部文化產業博覽會金獎,浚縣屯子鎮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四是實施品牌帶動,實現品牌與產業協同發展。將浚縣正月古廟會、泥塑、太平調、石雕、黃河古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品牌包裝,形成一批具有大好發展前景的文化產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個、省級12個、市級5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個、省級13人、市級 109人;搜集非遺普查線索8201個,1216個項目獲得立項,建立了全市非物質文化數據庫;擁有藝風石雕有限公司、浚縣古風陶藝廠等非遺類文化產業經營實體150余家,從業人員3萬余人,年產值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