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依托豐厚的文化資源,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深入挖掘,統籌開展保護。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規劃。組織專業人員對民間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普查,建立了文化藝術檔案。成立了浚縣民間藝術研究小組和泥塑藝術研究會,對民間社火、道教音樂、民間工藝品、泥塑藝術等進行專題研究,形成理論體系,打造文化知名品牌。
二是加大扶持,培育民間團體。為200余名民間藝人建立了檔案,積極組織其參加全國各類文化交流活動。該縣先后涌現了“泥咕咕”王藍田、“泥猴”張希和、“泥玩”宋學海、“石雕”張學英等一批知名民間藝術家。
三是提升品位,打造民俗精品。進一步包裝正月古廟會,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提升了古廟會的文化品位,每年吸引周邊5省80多個市縣的400多萬游客前來觀光,商品交易額達3億余元。
四是項目帶動,做大文化產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文化產業有機結合,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保護內容,使民間文化成為知名文化品牌。依托石雕石刻、泥塑古陶等資源優勢,建設了石雕工藝基地等,實現了泥咕咕、石雕石刻、黃河古陶等特色工藝品規;a、產業化運作,初步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了以正月古廟會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泥塑、古陶、石雕石刻為代表的民間工藝品制造等區域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體系。
目前,該縣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實驗區,其傳統廟會文化被列入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項目,正月古廟會被列入中國春節民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