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鶴壁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鶴壁

大宋南遷白娘子喬遷雷峰塔下(2)

2013/4/16 18:33:43 點擊數: 【字體:

  大家世族卷走精英文化

  “明日黃花”和“昨日黃花”,哪個對?本來只有“明日黃花”,但不知何年何月“昨日黃花”來了,且兩個詞語形成“競爭”之勢。甚至有人提出依“從眾”原則,當立“昨日黃花”,廢“明日黃花”。

  “明日黃花”源自蘇東坡《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詩寫于九月初九重陽節,而重陽正是賞菊的日子。過了重陽,“明日”花兒謝了,蝶兒見了也愁,而“昨日”花兒未開,怎么能形容“過了時的東西”?

  立“昨日”而棄“明日”,當然是“從眾”原則作祟。但蘇東坡偏偏不從眾,他甚至拿王鞏的酒宴來為王鞏餞行:“問君取酒持勸君,未知客主定何人。府中杯蒱強我富,案上苜蓿知吾真……”;“可憐杜老(甫)貧無衣……我今貧與此老同……送君仍令君置酒,如此貧交世安有?”

  “烏臺詩案”后,為營救蘇東坡,曹太后竟至泣下,王鞏的《聞見近錄》曾記下一則“從眾”的案例,罵得痛快——

  蘇東坡時在黃州,皇帝迫于壓力,欲起用東坡,這時王皀對皇帝說:“蘇東坡曾作‘此心唯有蟄龍知’,陛下飛龍在天,他求知蟄龍,什么意思?”王皀想靠“龍”乃皇帝的“從眾”心理搞出個新“烏臺詩案”,多虧章插話:“龍者,不是專指皇帝呀!”皇帝接下來說:“自古稱龍者多了,荀氏八龍,孔明臥龍,他們都是人君嗎?”退朝后,章質問王皀:“相公乃覆人家族邪?”王皀說:“這是舒某人說的呀。”章反唇:“之唾,亦可食乎!”

  章曾是蘇東坡的好朋友,但在王安石變法中,章成為變法派骨干,蘇東坡被歸為元黨人,摯友竟制造了蘇東坡后半生的噩夢。

  政治斗爭殘酷,在文質彬彬的北宋亦然。章幾起幾落,一朝得勢,整起人毫不含糊。但要說積怨之深,章哪里比得上“教主”王安石?可王、蘇雖是政敵,卻不曾因政見影響惺惺相惜的友誼。

  章和王安石不一樣,因曾經是朋友,關注起東坡就格外細膩,整起來也格外“雅致”。“蘇子瞻(東坡)謫儋州,以瞻與儋字相近也;子由(蘇東坡之弟蘇轍)謫雷州,以雷字下有田字也。”這拿朋友開涮的意見不僅都出自章,他甚至在東坡之詩“為報詩人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鐘”傳到京師后,覺得自己整天干革命累死人,老朋友無事可干太逍遙,就建言把蘇東坡貶到更遠的地方。

    不能說這是章“食人之唾”,但他期望其他人都得和自己變法的想法一樣,無疑也是一種可怕的“從眾”!

  徽宗即位后,章因先前拋出“輕佻”之說阻止徽宗當皇帝,被罷相貶流海南。徽宗的所作所為,證明章的眼力的確不錯。

  章相后,一種傳說是蘇東坡將被起用。蘇東坡的學生、章的兒子章援擔心老師上臺會報復老父,就哀戚動人地給老師寫了封信,東坡閱后立命從者準備紙墨,作書相答:“伏讀來教,感嘆不已。某與丞相(章)定交四十余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論其未然者而已。主上(徽宗)至仁至信,草木豚魚可知。建中靖國之意,又恃以安……”

  是蘇東坡把徽宗看錯了,還是“宣和六賊”把徽宗附和壞了?但無論怎么說,林語堂在他為蘇東坡所立的傳記中,贊嘆這封信函是“偉大的人道主義文獻”,東坡在此表現的寬容大度與仁愛精神,在古往今來的人物中實屬鮮見。

  蘇東坡、王安石雖然政見相悖,但他們兩人都是君子楷模。把章歸入了奸臣傳里,有些冤枉。他不算壞得流膿,其怒斥王皀“之唾,亦可食乎”!何等氣沖霄漢!止于此,就是變法失敗,他也會和王安石一樣萬世受人敬仰。如此,大宋不就多了個義薄云天的男子漢!

  章就這樣完了,王安石、司馬光走了,蘇東坡沒來得及施展政治抱負死了,徽宗一朝一下子變成小人之天下。小人、君子與他們的后裔同在靖康之敗中不死即逃,汴梁不再是他們的舞臺。王鞏“跌蕩傲世。每除官,輒為言者所議,故終不顯”。汴梁三槐堂這個大家族,也隨趙構南渡——在安徽宿州,在江蘇揚州、蘇州,在浙江杭州,記者一路走下,不時遇到“三槐堂”王氏后裔,他們開飯店、辦書店,甚至開個工廠、辦個公司乃至律師事務所,都還喜歡冠名“三槐”或“三槐堂”。

  記者最初還以為“三槐堂”是家藥店的名字,多虧河南大學程民生教授相解:“‘三槐堂’是東京的世家大家,而精英文化說到底是由大家望族傳承的。他們南渡后,把中原文化的精髓也帶到了南方。”而寧波那座世界著名的圖書館——天一閣的創辦者范欽,就是隨趙構南渡后曾任宰相的中原“襄陽鄧城人”范宗尹的后裔……

  平民百姓播遷故事傳說

  不光是精英文化離開了東京、告別了中原。和“泥馬渡康王”漸漸演化為“泥馬渡江”這個原產地本在中原的傳說似乎成為“江南特產”一樣,“白蛇青蛇鬧許仙”也由鶴壁的淇水傳到杭州的西湖。

  河北磁縣臺城鄉93歲的賈先生在向記者講完自己貨真價實的“泥馬渡康王”后,還滿面憨厚地補充道:“人家也說這故事發生在南方的長江,到底白馬在哪里救的康王(趙構),我也說不清!”而鶴壁,能說清楚嗎?

  “六月六日,州北崔府君多有獻送,無盛如此。”《東京夢華錄》的一個“無盛如此”,說明北宋時期崔府君在東京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崔府君開始是磁州的“地方小神”,由于晉國公主在東京城北的一座崔府君小廟里祈禱有應,這一“新聞效應”立馬讓崔府君成為“京都神仙”。其后,詔賜“護國”。景二年,仁宗再封“護國顯應公”,崔府君終成“國朝大神”。

  沒這些鋪墊,“泥馬渡康王”的傳說不會有皇家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開封是“泥馬渡康王”傳說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但如今,提起這個傳說,誰會把它和開封聯系起來呢?

  既然是“國朝大神”,趙構炮制“君權神授”當然要依附崔神仙。崔府君廟在臨安的“行政待遇”在400多座廟宇中至高無上,每年六月初六崔府君誕辰,朝廷放假一天,晚上城不閉戶,這都是在鼓動善男信女蜂擁西湖之濱奉祭朝拜崔府君。

  南宋消亡后,崔府君在杭州的地位每況愈下,后來人們甚至把“顯應觀”(崔府君廟)改稱“白馬廟”——解放后,白馬廟被紫陽小學“兼并”,廟宇在1958年被拆,如今唯留一很窄、很舊的小巷,還叫白馬廟巷——輝煌復歸為零。

  與“泥馬渡康王”傳說漸走式微相反,白娘子與許仙越傳越響——如今復建倒下的雷峰塔,杭州正借此打造“愛情之都”。

  “白娘子與許仙的‘西湖說’,太‘小資’、太市民,借把傘就產生愛情,這不是民間傳說產生的方式。”民俗學家馬紫晨先生說,“杭州沒有金山寺,就把白娘子推到數百里之外的鎮江,這讓人覺得匪夷所思。那時交通不便,難道編個簡單的故事,還得杭州、鎮江兩地人穿梭來往幾次?”

  鎮江的金山上宋代只有龍王廟;杭州雷峰塔起初也叫黃妃塔。而在河南鶴壁城東北淇水之濱的許家溝,至少在北宋嘉年間就有一座金碧輝煌的“金山嘉禪寺”,這兒有雷峰塔遺址、白蛇洞、青巖絕、許仙的家鄉許家溝等,至于水漫金山,淇水則直沖金山嘉禪寺而來,據說該寺最早也為法海所建。傳說的主要人物與活動地點相對集中在幾平方公里之內,更合情合理。

  “‘鶴壁說’是1994年山西學者孟繁仁先生最早提出的,在學術界很快產生反響。不像‘西湖說’白娘子一借傘就有愛情了。‘鶴壁說’是白蛇受傷,生命垂危,放牛郎許仙援手相救,白蛇感恩‘鬧許仙’,一個‘鬧’,就說明它早于白蛇與許仙的‘互愛’,這也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與心理。”

  “趙構募兵設大元帥府,是在相州(今安陽),鶴壁那時歸相州管,是這兒的士兵把它帶到杭州的。”馬紫晨說。而大宋軍隊中原潰退后,“民之從者如歸市”,趙構更下詔妥善安置北方僑民,循環往復,中原人大都南渡了,傳說也跟著走了。

  “金山嘉禪寺者,誠此方古跡之福地也。宋朝創建,大元重修,于至正庚子之年(元末)奉敕乃重修而已矣。”在金人的鐵蹄下,金山嘉禪寺遭遇毀滅,傳說失去完善的載體,它卻在西湖之濱蓬勃起來。

  如今鶴壁投資600多萬元復建金山嘉禪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它磬鐘重鳴、佛經再唱。

  但白娘子、許仙、小青、法海還記得回家的路嗎?他們還能夠重歸故里嗎?

  沒有哪個朝代的遷都像大宋那樣,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將舊都獨特的社會文明整體復制到新都,全盤“汴化”,構建了一個虛擬的汴京。在虛擬的汴京、在“汴京氣象”中,南宋人又過上“豐亨豫大”的奢侈生活,依然如在東京一樣醉生夢死。明日請繼續關注“大宋南遷·直把杭州作汴州”之四:《豐樂樓再造“汴京氣象”》。(于茂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報業網-大河報 2005-11-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