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鶴壁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鶴壁

“有山在而水自流——探訪浚縣泥咕咕系列”之一 瓦崗軍息鼓泥咕咕花開

2013/4/16 17:03:59 點擊數: 【字體:


    2007年春節前后,我們先后兩次前往浚縣,目的地是一個叫楊玘(qǐ)屯的村子。
  
    楊玘屯是個不尋常的村莊,村民玩泥巴玩出了大名堂。“喝楊玘屯一口水,會捏咕咕嘴兒;吃楊屯一口飯,會捏咕咕蛋兒。”在江湖傳說中,這個村大人小孩都會兩手,甚至燒火做飯時,抽空兒拿起一塊兒泥巴,三下兩下就捏成個鳥啊狗啊什么的。村中心靈手巧的人,更是看見啥捏啥,活靈活現,唬得專家學者、藝術家們一片叫好。更有老農王藍田,雖然生活在田野鄉間,卻被尊為“藝術大師”,登上中央美院、鄭州輕工業學院等高校的講壇,作品還被大英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國內外機構收藏。

  2006年6月,“浚縣泥咕咕”榮登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實在整個浚縣,只有這個村會捏泥咕咕。

  本來是奔著泥咕咕來的,但初到浚縣,我們卻驚奇地發現:泥咕咕并不是“獨根獨苗”,這個縣的民間藝術是“成片生長”,除泥咕咕外,木雕、石雕、布藝、柳編、面塑、蛋雕、刺繡等豐富多彩,每種都淵源深厚,各有高人。

  浚縣泥塑藝術研究會會長宋學海自豪地說:“就全國說,河南的民間藝術最豐富;就河南說,浚縣的民間藝術最豐富。”這樣的說法或許并不過分,當地有這樣的民諺:“楊玘屯的咕咕嘰嘰(泥玩具),前后毛村的刀槍劍戟(木制玩具),東張莊的籮頭簸箕(柳編),寺下頭不高就低(做秤),李新寨的哐哐嘰嘰(銅制樂器)、城里頭的布虎馬匹(布玩具),鄭、姚廠(兩個村名)石獅門前立(石雕)。”各村都很“專業”,干啥就是干啥。

  民間藝術給浚縣帶來了榮耀,不只“泥咕咕”榮登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縣還先后被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并不十分起眼的浚縣,為何民間藝術的底蘊如此深厚?因為太驚奇,在浚縣,我們幾乎逮著誰問誰。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但把各種說法擱在一起,泥咕咕和浚縣眾多民間藝術的“身世”,逐漸清楚起來。

   今日坦途昔日古渡

  有人說,“風過了無痕”,但風吹過,總會留下些許影響;歌里唱,“昨天的風吹不動今天的樹”,但在浚縣,我們分明看到,今天的樹,在昨日的風中搖晃。

  浚縣民間藝術豐富而深厚,何以如此?我們首先請教了該縣文化產業辦的張俊生先生。他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浚縣在古代長期是交通要沖,來往的名人多,發生的重大事件多,歷史在這里沉積、發酵,釀出了醇厚無比的民間藝術。

  一次無意的發現,讓我們感受到浚縣古代的交通地位,對這種說法也有了認同感。

  在浚縣街頭,我們無意間看到一交通指示牌:“滑縣10公里”。兩個縣城僅相距10公里?!問了浚縣的朋友才相信,這兩個縣城的確非常近,可能是河南相距最近的縣城。一查地圖,我們看到滑縣、浚縣都是挺大的縣,但倆縣城似乎在比著看誰更“偏僻”,爭著“偏安一隅”、相互靠近。

  既然離得這么近,晚上無事,我們“打的”去滑縣品嘗道口燒雞,對兩個縣城的距離有了切身的感受:出了這個縣城,抬頭就看到了那個縣城的燈光。來回遇到的兩位出租車司機都不愿意打表,大概是覺得都出縣了,不能掙得太少,約定俗成的價格是20元。

  一般情況下,縣城、省城都處在各自轄區的中部,至少不會太偏,為什么滑縣、浚縣的縣城偏得這么不“靠譜”?一番追問加查書,我恍然明白,是河流,是曾經橫亙在兩縣之間的河流的力量,將兩個縣城強力拉近。

  乘車來往于兩縣,只見眼前一馬平川,道路寬闊平整,車輛來往如梭,誰能想到,黃河曾在這里奔騰流淌了數千年,以前這里來往的,不是車輛,而是渡船。

  不錯,這里曾是黃河古渡,并且是非常有名、非常重要的黃河古渡。數千年,黃河在浚、滑之間流淌,從浚縣大伾山南折向東北方向。因轉彎后的黃河水深流緩,適合渡河,再加上這里“左巨浸(指黃河)而右太行”,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于是成為大河南北的交通要沖、戰略重地。這個渡口有兩個名字,浚縣這邊叫黎陽津,滑縣那邊叫白馬津,在歷史上都大大有名,曾有眾多的名人次第到來、紛紜復雜的重大事件在這里次第展開。

  “黎陽城南雪正飛,黎陽渡頭人未歸。河邊酒家堪寄寓,主人小女能縫衣。”盛唐時,南陽人岑參被大雪阻隔在黃河邊的黎陽(今浚縣),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駱賓王、王維、高適、范成大、王陽明、王鐸等文人墨客也都在此來來往往,流風余韻,至今尚存。大禹、劉秀、曹操、石勒、李密、李世民、趙光義等帝王將相則憑借古渡爭霸天下,在這片土地上,一次次展示宏大的場面。在浚縣的大伾山、浮丘山,歷史殘痕、文人手跡隨處可見,成為這個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蘊。

  金明昌年間,黃河改道,但不久黎陽、道口又成為衛河的重要碼頭,水運直達天津海河。明清兩代,“凡漕糧入津、蘆鹽入汴,率由此道”,衛河里船桅如林,航運繁忙,因此黎陽仍商業繁榮、人煙輻輳、遠近知名。

  黃河早已遠去,衛河也在80年前不再通航,但浚縣和滑縣的地域格局至今沒有改變。不止如此,曾經的往事,常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留存痕跡。比如,1300多年前,在這個兵家必爭之地,瓦崗軍曾與宇文化及不期而遇,數十萬刀槍劍戟空中亂舞,無數生靈殞命。沒人想到,那場血戰卻意外地催生了泥咕咕這樣傳承千年的民間藝術。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 2007-6-19 作者:姚偉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