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起來,從張中顏的太爺爺開始做折紙玩具至今,這門手藝傳承已有百年。祖上的折紙手藝傳到張中顏這一輩已是第四代,但由于經濟價值不大,張中顏擔心后輩對這門手藝沒有興趣,致使手藝失傳。
曾靠折紙手藝養家
在浚縣善堂鎮西善堂村的張中顏家中,二樓的一個房間是他的折紙工作室,各式各樣的折紙玩具都擺放在工作室里的玻璃柜中。
“從我太爺爺開始就靠賣折紙玩具養家。俺爺也賣過,他會做很多好玩的東西,摘片葉子剪幾下就能做成笛子。”張中顏說,爺爺平時干農活兒,下雨天就在家做玩具,附近哪個村有集會,他就會帶著自己制作的玩具去賣。
“那時候一個人一天大概能掙1毛錢,這一個玩具賣5分錢,俺爺趕一天集能掙五六塊錢呢!”張中顏說,在那個年代,靠著折紙手藝,他們一家人過得比一般家庭殷實一些。
耳濡目染中,張中顏對折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將折紙手藝悉數傳給了張中顏的父親,之后父親又傳給了他,太爺爺留下的清代的裁紙刀也就傳到了他手上。
就在前幾年,家里拆房子時,張中顏的父親從墻縫兒里掏出一把裁紙刀,對他說:“既然你喜歡折紙,這是你太爺爺當年用過的裁紙刀,你收起來吧。”后來,經鑒定,這是一把清朝的裁紙刀。
花樣繁多的折紙玩具
折紙玩具中,張中顏最拿手的是千折樣夾,類似現在的收納袋。將A3紙大小的千折樣夾打開后會看到16朵方形的“花朵”,“花朵”打開后是個花形袋子,并且打開不同數目的“花朵”都會形成一個袋子,有大有小,一共能變出31個袋子。
農村婦女以前經常納鞋底兒、做布鞋,鞋子的大小全靠用紙質鞋樣比對,千折樣夾就是專門用來存放這些紙樣的。
“剪紙作品放在里邊不易褪色、不易受潮,現在紙樣用的少了,千折樣夾可以用來集郵或者存放各種票據。”張中顏介紹,千折樣夾一般不賣,鄰居們誰需要了,說一聲,他們家人就會折一個送過去,鄰居們也會送來幾個饃表示感謝。
在張中顏制作的折紙玩具中,千折樣夾只算是最基礎的玩意兒,響燕、響燈、陰陽板、變花等才是真正的好東西。賣這些用彩紙與木頭做成的小玩具曾經是他們家的主要經濟來源。
跑到深圳尋紙
喜歡這門手藝,干啥活兒也就會操著這份心。有一次路過一個村子,張中顏看見有不少農戶養雞。于是他就跑到人家家里收集了不少雞毛,染上顏色曬干,用來做響燕。
張中顏發自內心喜歡這門手藝,在家一有空閑就琢磨。就拿千折樣夾來說,千折樣夾以前是用相對厚點兒的紙折成的,為了能更好保存,人們會在外邊包一層粗布。
現在條件好了,張中顏就想把千折樣夾做得更好一些,他到附近紙箱廠買來很多牛皮紙一一試驗,但感覺不是太滿意,“大部分的紙折幾下就裂了,我想要彈性好、折不爛的紙。”光是找紙,他就花了4年時間。后來他在網上得知深圳有一家公司出的牛皮紙比較好,就專門跑到深圳買紙,回來以后,經過多次試驗,發現這種紙很符合他的要求。“這紙折不爛,用上一輩子都沒問題!”張中顏滿意地說。
折紙手藝傳承是難題
2010年,張中顏的千折樣夾入選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可張中顏遇到了折紙手藝無人傳承這一難題。
“那時候我爺爺會的手藝最多,到我父親這一輩人會的就少了一些,我會的又比父親少,而我的孩子對這門手藝不感興趣,他們都還不會。”張中顏無奈地說,如今生活越來越好,大街上的玩具琳瑯滿目,折紙玩具雖說稀奇,卻無法產生經濟效益。
張中顏大部分時間在外地打工,偶爾有空才會做些折紙玩具。他的妻子算了一筆賬,就拿千折樣夾來說,制作一個小型的千折樣夾需要一天時間,大一點兒的至少需要3天,且千折樣夾目前使用價值不大,也賣不了多少錢,而張中顏在工地上工作一天可以掙300塊錢,相比較來說,去工地工作更實在一些。
由于產生不了多少經濟價值,張中顏的孩子們不太愿意去學這門手藝,他擔心這門手藝會逐漸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