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到劉順福家串門的鄰居們,很喜歡劉順福捏的泥獅子。
劉順福居住的小院一面屋墻已傾斜,他用幾根木頭抵了起來。
這是劉順福最早的泥獅子作品,他稱為“第一代”。
上世紀60年代,和村里大部分人一樣,捏泥咕咕拿到廟會上賣是劉順福家庭的收入之一。年少時,劉順福調皮愛玩,剛開始跟泥巴打交道時并不用心。直到13歲那年,有次奶奶把在燒熱的泥咕咕上涂松香的任務交給他,玩心大的劉順福把松香丟在爐子上便出去玩了,回來后發現松香早已熔盡,深深自責。那次雖然沒有受到家人苛責,但劉順福暗下決心一定要細心做好泥咕咕,這個想法一直延續到現在,更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20歲那年,劉順福閑來無事捏了一對泥獅子,大家都說好,家人拿到廟會上去賣,要價4元,顧客沒有還價就拿走了。
后來劉順福基本與泥咕咕“絕緣”了,沒想到再次跟泥巴打交道要等到幾十年以后了。
2006年正月,國家加大對非物質文化的支持力度,劉順福心動了,于是決定把丟掉30多年的手藝撿起來。這一年,他已經56歲了,曾經熟稔的手藝變得生疏,仿佛又回到初學的時候,備感無力。
尷尬的不只是技藝上的難題,捏泥玩還遭到家人強烈反對,夫妻倆也因此離婚,但這沒能讓劉順福改變念頭。
妻子走后,家里只剩下幾袋糧食和半袋花生。“可顏料和筆總得買,我就把幾袋糧食賣了,那時一天就吃一個饃,實在餓得不行了就抓一把花生吃。”倔強的劉順福發誓要重新開始,重新立業。
“剛開始捏的獅子真是不能看。”劉順福回憶,為了進步,他省吃儉用買了一臺數碼相機,看見喜歡的石獅子就拍下來回家琢磨。
劉順福的作品以泥獅子見長。泥獅子是泥咕咕中造型最復雜、耗時最長的一種。和很多人用模子制作不同,他一直堅持手工制作,每一個毛卷紋路都清晰可見,可以說每一個都是限量版。他耗時一年半完成了“百獅圖”,一百個泥獅子神態各異、姿勢多變、活靈活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專家倪寶誠先生這樣評價劉順福的獅子作品:“獅子文化有上千年歷史,你的獅子作品很傳統,并且是手捏成的,品種多,類型多,生動活潑,不仿別人,有自己的形式和造型。”倪寶誠還親筆為劉順福題匾“一順百順是真福,瑞獅送福最吉祥”。
雖然劉順福的作品得到了專家和群眾的認可,可他從不輕易出售自己的作品,只偶爾送給真正欣賞它的人。純手工制作一個泥獅子需要一天甚至一個星期,去年一年劉順福捏了110對獅子,這些耗費大量心思的作品都是他的心肝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