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第80代孫端木慶國告訴記者:“端木氏源起至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若從子貢算起也有2500余年。2000多年來,端木氏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走過了風風雨雨,由于戰亂、災禍、婚嫁等原因,在繁衍中不斷遷徙、演變,如今端木子貢后裔已遍布海內外。”
秦代,子貢9代孫端木肇為避秦始皇焚書坑儒之禍,曾去端姓木,隱居于魯國。西漢初年,木肇之子木庚又復姓端木,遷歸原籍。東漢初年,子貢16代孫端木偉之次子端木軒遷居大梁(今河南省開封)。三國時,子貢23代孫端木發之次子端木仁遷居延津。東晉時,子貢26代孫端木中,見祖墳荒蕪,率族人封墓筑垣,栽樹立碑,碑題:“端木子貢之墓”,并重修家譜。這是端木氏宗族活動的最早記載。北周時,子貢31代孫端木昂之次子端木如竹遷居青州(今山東省濟南)。唐開元年間,子貢38代孫端木訥,官任中書舍人,子貢被追封為黎侯,端木訥為之修祠封墓。唐末,子貢43代孫端木裕之少子端木純遷居歸德(今河南省商丘)。北宋末年,金兵壓境,宋廷南渡,子貢50代孫端木高之次子端木曾遷居江南太平府當涂縣(今安徽省當涂縣),此支以后又多次遷徙,散居今江蘇、安徽、浙江等地,有仍姓端木者,有省木姓端者。元朝文宗時,子貢57代孫端木存德任開封尉氏縣儒學教諭,其子端木郎因而留居尉氏。自此,端木氏大宗離開浚地。元朝末年,子貢59代孫端木歆之次子端木堦遷居山東鄆城。子貢61代孫端木堦之子端木成由浚縣攜眷及宗譜遷居山東鄆城縣城南漢石橋。
迄明之世,朱棣(燕王)與惠帝允炆爭位,興兵攻破南京,朱棣登位為成祖,國號永樂,欲在北京建都,命學士方孝儒寫詔布告天下。方孝儒威武不屈,抗旨不寫,破口辱罵,殘遭殺害,禍及十族。時漢石橋子貢63代孫端木泰官拜明室鎮殿將軍,與方孝儒八拜之交,為避誅十族之禍牽扯端木氏,泰兄弟5人議決各逃生路,皆背井離鄉各奔其程。端木泰奔南樂縣端莊隱居,其弟端木慶北遷東昌府端莊(今聊城市西王鄉端莊)。永樂二年,其兄端木榮避難西遷至趙王河畔定居,隱易林姓,為林家集,今簡化為林集,該支隱易林姓達290余年,至清代康熙38年恢復端木姓,播遷在今山東省聊城市、鄄城市和河南省南樂縣等地,后又遷居今江蘇省桐山縣、黑龍江省河港市等地數支。
明萬歷年間,因天災人禍,子貢65代孫端木正避難寄居濟寧州(今山東省濟寧市)。清康熙年間,子貢70代孫端木謙歸居浚縣,以守祖墓;康熙38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返京,端木謙有幸迎駕覲見,受封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康熙42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回京,經浚縣,賜端木謙“賢哲遺庥”匾額,其后代以長門長子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國初年改為奉祀員。至今子貢大宗嫡裔已傳至82代。
端木慶國向記者介紹,由于歷史上的不斷播遷,先賢子貢的后裔現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歷史避難改為端姓、木姓、沐姓、貢姓及一小部分山東林姓的端木氏)。其后裔聚居集中者形成長江以南、長江以北的江南與江北兩大族。江北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東、北部和山東省中西部,如開封、商丘、浚縣、南樂、洛陽、鄆城、鄄城、聊城、濟寧、曲阜等地。因其地近孔子、子貢故里,族人深為先賢子貢驕傲,有很強的宗族觀念和尋根意識,宗族活動較多,有修家廟、續家譜的傳統。自清乾隆帝以后,端木氏以御賜孔子后裔五言字輩詩命名,至今族輩昭然有序。今存有自子貢至今90代世系家譜。江南族主要分布在江蘇、安徽及浙江、廣東等地。由于江南族居所分散,又遠離族地,族譜散失,其宗族觀念、尋根意識都相對較弱。不過,近年來修家譜、祭祀等宗族活動已有所增加。在歷史進程中,由于婚配等其他原因,端木氏也融入到少數民族之中,如回族。
無論氏族人走得再遠,再分散,家譜始終是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然而端木氏家族中流傳至今的字輩詩,則如一脈相承的生命樹,將其輩分聯系得井然有序。
子貢81代孫端木繁軍說,端木氏至今沿襲使用孔氏家族的五言字輩詩:“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在中華民族百家姓中,唯有孔子、孟子、曾子、端木的后裔才是按照此字輩詩起名。只要看到后代姓名中間的字,便可知他們的輩份。
■端木氏源遠流長
端木氏源遠流長,源出黃帝,以父名為姓。據《史記》載:黃帝生二子,長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二子,長子重黎,次子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少子季連。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之后其世系失記。至20余世有鬻熊,在周朝做官。
再據《端木氏家譜》載:端木,系出黃帝,派衍季連。季連生附敘,封于熊。附敘生穴熊。其后中微,弗能紀其傳。 20余世有鬻熊者,仕于周,為文、武師。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是為端木得姓之始祖。其后幾世斷記。西周末,端木典后裔端木舒,仍仕于周,端木舒智勇絕倫,隨平王東遷。端木舒生子徹,端木徹生子緘,端木緘生子適,端木適生子遲,五世為周大夫。端木遲生子容,端木容生子宿。端木宿生子廣單。端木廣單被衛獻公聘為客卿。自此,端木氏遷居衛國。端木廣單生子伾。端木伾生子巨。端木巨仕衛靈公,“匡君澤民,稱衛之賢大夫”。端木巨娶妻蘧氏。蘧氏“天性賢良,仁慈端莊……懷孕十月,夢神賜以寶玉”,遂誕子,因名端木賜。端木賜字子貢,春秋衛國(今浚縣)人,生于周景王 25年(公元前520年),卒于周貞定王13年(公元前456年),享年64歲。子貢系孔子杰出弟子,受到歷代帝王祭祀和封爵。唐代開元間被封為十哲之一,后追封為黎侯(唐代浚縣謂黎陽),宋代加封為黎陽公、黎公。明代改封先賢端木子。清代,封子貢后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對浚縣端木姓氏文化深有研究的浚縣縣志辦主任劉會喜說,子貢以及子貢先世均單傳,且居聚地不詳。唯子貢有據可考,葬于祖籍今浚縣大伾山東南。其后有系統族譜,今端木氏皆為子貢后裔。故可說,端木氏源遠流長,但根在浚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