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上午,中國詩歌學會授予鶴壁淇河“中國詩河”稱號,淇河兩岸當天成為聽詩、觀詩、論詩之地。
當天上午,第二屆“‘淇水悠悠’大型淇河詩歌朗誦會”在淇河歡樂沙灘舉行,千余名觀眾感受了詩的魅力。
當天下午,參加授牌活動的領導、專家漫步于淇河岸邊3公里長的“淇河詩苑”,欣賞這里雕刻的商代以來的3000余首詩歌,為這個“藝術長廊”感嘆。
淇河因《詩經》中有39篇直接描寫其風光而著名。記者就“‘中國詩河’應傳承什么優秀傳統”的問題,采訪了中國詩歌學會名譽會長、著名詩歌理論家張同吾。
張同吾說,《詩經》是出現在儒家文化問世之前的“真純”文化,為我們留下了諸多優秀傳統。一是現實主義傳統;二是閃耀著人性光彩;三是從更廣闊的領域展現了人民性;四是謳歌了美的自然。
《詩經·衛風·竹竿》中有這樣一段:“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張同吾就此論述說,人與自然的融合以及自然對人的滋養非常重要。“7月16日,我在綿陽第四屆中國詩歌節舉辦的詩歌論壇上發表了《詩人的夢想與美的自然》演講,我的觀點是,面對城市人口激增、環境惡化、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和心靈壓抑等問題,思想界、文化界人士在探尋以田園文化為象征的精神歸屬。當代詩歌創作應該在人與自然的融合中進一步汲取精神滋養。”
關于如何讓“中國詩河”名副其實時,張同吾說,古老的淇河是中國詩歌的源頭,“中國詩河”的命名是一個很好的開端,詩歌在創作上的傳承比誦詩和有關設施的建設更重要。下一步,中國詩歌學會將約請國內外著名詩人來這里舉行詩歌活動、講座等,促進鶴壁詩歌的發展,培養當地詩人的成長,讓詩歌像淇河水一樣源遠流長,讓優秀詩歌傳統代代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