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時黎陽倉的地理位置圖
考古工作人員在對黎陽倉的漕運碼頭遺跡進行挖掘保護
18倉儲坑
黎陽倉遺址調查中采集到的官字款板瓦
記者 杜潔芳
日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辦公室公布了《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名單》。在這份名單中,共有陜西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群、河南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黑龍江伊春樺陽遺址等43個發掘項目入選。其中,河南浚縣黎陽倉遺址的入選理由為:黎陽倉遺址的調查與勘探,為佐證文獻記載中的黎陽城與黎陽倉的一體關聯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也為研究中國古代官倉的建設和儲糧技術發展增添了新的考古資料,印證了史籍中對黎陽倉的有關記載。
這是一個與以往不同的考古現場,沒有精美的棺槨和豐厚的陪葬品,但依然阻擋不了人們關注的目光。當考古人員從厚厚的土層中清理出一個個圓形的大坑時,1000多年前的國家糧倉才“初露頭角”。根據目前的挖掘,已探明的倉窖達到84個,窖藏容量約供8萬人吃一年。如此龐大的儲備設施實為隋朝第二大官倉——黎陽倉。
黎陽倉始建于隋朝,距今1400余年,是隋唐時期重要的國家官署糧倉。倉城平面布局近正方形,東西約260米,南北約280米。從出土的陶瓷標本和地層疊壓關系看,自建立起黎陽倉沿用了約600年。
透過黎陽倉,后人可以看到昔日隋朝的繁盛、大運河經濟的繁榮。因糧食是國之根本,黎陽倉與隋朝社會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又因糧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爭奪黎陽倉的戰爭一直很激烈。北宋以后,地下儲糧的方式逐漸消失,原因至今不明,不知這座橫跨隋、唐、宋三朝的黎陽倉是否能給出答案。
黎陽倉位置之謎
對黎陽倉的調查勘探工作始于2011年10月,屬中國大運河申遺項目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大運河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河道。
公元581年,隋文帝下詔建黎陽倉。雖然名聲很大,但關于黎陽倉位置的史料在史書中并不十分明確,且歷經朝代更替,行政區劃多有變更,使得黎陽倉的位置一直存在爭議。一種說法是在浚縣西南三十里同山南麓,或者說在浚縣西南。如《辭海·地理分冊》、《古今地名大辭典》等。一種說法是在浚縣大伾山北麓。如《通鑒綱目質實》記載:“黎陽倉在大名府浚縣東二里,大伾山北麓,乃隋文帝所置。”
黎陽倉位置之謎一直未被***,這給發掘工作帶來諸多不易。主持黎陽倉考古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海旺說:“確定發掘黎陽倉后,面臨的首要困難就是確定它的具體位置,因為文獻記載不多,而且有不同說法,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面對位置之謎,考古隊除了查閱各種文獻(其中主要依據一份宋代人的筆記和一份元代人的筆記),還展開了實地鉆探辨別。2011年12月,經過兩個多月的尋找,考古隊終于確定黎陽倉的具體位置——位于浚縣東關村東,地處大伾山北麓,東鄰黃河故道,東北距黎陽城遺址約1公里,西距衛河約1.5公里。
科學構造嘆為觀止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已發現帶有“官”字樣的板瓦200余件,更進一步證實黎陽倉為隋朝官倉的說法。
黎陽倉的發掘現場比很多考古發掘現場都要壯觀,因為當初這里是一座城。“隋唐時期,大型的糧倉一般布設城墻,還有小城堡,有專人看守,這些都在考古發掘中得以證實。”目前已知倉城東西寬約260米,南北長約280米,探明的倉窖已達84個。劉海旺表示,應該還有更多的倉窖。
黎陽倉的規模在當時眾多官倉中是數一數二的,自古有“黎陽收,顧九州”的說法,雖然沒有關于儲量的準確記載,但有一些間接史料可憑后人猜想。宋代詩人張舜民在他的《畫墁錄》一書中描述黎陽倉為“予嘗登大伾,倉窖猶存,各容數十萬,遍冒一山之上”。張舜民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倉窖,每個倉窖都能容納數十萬石糧食。
雖然對黎陽倉的發掘并沒有完全結束,但是倉窖規模已初顯。目前考古工作人員挖掘了3個倉窖,一個是完全挖掘的,其余兩個都只挖了一半,倉窖直徑達8米,向下縱深2.5米。據稱,在已探明的倉窖中,最大的直徑可達14米,最深的縱深可達7米。所有倉窖均口大底小,這也是當時廣泛使用的一種糧倉制式。依照目前的儲量估算,黎陽倉可儲糧3000多萬斤,夠8萬人吃一年。
現代的糧庫要依靠精密儀器做到恒溫恒濕,才能保證糧食長久貯存不會發霉變質,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在地下儲糧并做到防潮防蟲的呢?“古代糧倉的建設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僅要選擇建在干燥的緩坡地上,還要瀕臨水運通道,以便大規模集中和轉運儲藏糧食,倉城的布局也要有總體設計,功能區分布合理。黎陽倉所在的地方,土質為黃土,直立性好,挖窖不易坍塌,挖好窖后將坑底夯實,窖壁也修整得光滑堅實,然后用火烘烤,除去濕氣,再鋪設木板、草、糠、席子,也是為了防潮。糧食裝袋后填入窖中,坑滿后,再鋪上席子,堆糠墊草,最外層用厚厚的黃泥、青泥膏等密封,密封好的糧窖頂端為圓錐形,這樣存放的糧食,最長可以貯存9年。”劉海旺說。1969年,對隋唐時期另一著名糧倉含嘉倉進行考古發掘時,考古隊員在一個倉窖內發現了50萬斤北宋時期存入的谷子,雖已炭化,但大都還顆粒完整。可見,古人儲糧技術已多么成熟。
地下倉窖到地上糧庫
黎陽倉建于隋朝,唐朝中期被廢棄,北宋初年被重建復用,北宋晚期再次廢棄。由于隋唐時期的地下倉窖是窖穴形,依山坡地形而建,倉窖的開口不在一個平面上。到了宋朝,糧倉從地下轉到了地上,開始了地上糧倉時代。黎陽倉的考古現場可以看到兩種糧倉不同的蛛絲馬跡。“為了確保地上大型倉庫建筑的基礎堅實與穩固,宋人在原來隋唐窖藏區內層層平整填土筑夯,形成一個完整的大面積夯土基礎平面,在此基礎上營建大型土木結構庫房。”一位考古人員說。
為什么興盛于隋朝的國家糧倉在唐代被廢棄呢?考古專家推測,這可能與唐朝統治者總結和吸取隋朝滅亡教訓、不在都城之外興建大型糧倉有直接關系。隋朝興建大規模國家糧倉對鞏固政權發揮了重大作用,但都城以外的糧倉,缺少重兵把守,易于失守,這也為隋朝滅亡埋下了隱患。
而到了北宋為何又告別完備的地下儲糧技術,轉而建造地上倉庫?這至今仍是個謎。也許隨著對黎陽倉的進一步發掘,這個謎團會一步步解開。
相關鏈接
黎陽倉是隋朝的國家糧倉。隋煬帝3次遠征高麗,都是從黎陽倉抽調的軍糧。李世民遠征遼東,同樣是以黎陽倉作為基礎。在瓦崗軍起義的大起大落中,爭奪黎陽倉成為瓦崗軍走出低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李密聽取徐茂公的建議,攻下黎陽倉并開倉放糧,使得起義軍隊伍一下增加20萬人。在取得了洛口倉、回洛倉、黎陽倉等國家大型官倉后,李密曾即興在討隋檄文中寫下“既得回洛,又取黎陽,天下之倉,盡非隋有。四方起義,足食足兵,無前無敵”等文字,可見黎陽倉當時的規模。(原標題:黎陽倉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科學構造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