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五谷雜糧畫傳承人劉振啟花費一個月制作的五谷雜糧畫組圖。 馬義恒攝
中新網(wǎng)鶴壁3月4日電(馬義恒)3月4日,在河南浚縣古廟會,五谷畫藝人劉振啟的攤位前,圍聚了眾多游客,一件件用各類糧食制作的圖畫引游客稱奇。劉振啟說,僅正月一個月,他便可銷售五谷畫七八萬元,但他并不滿足于物質(zhì)收入,他考慮最多還是如何將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推廣、傳承,“這些工作,即使不賺錢,我也是愿意做的。”
五谷糧食畫,是以各類植物種子和五谷雜糧為本體,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貼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鳥、抽象等形象的畫面,運用構(gòu)圖、線條、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對其進行特殊處理所形成的圖畫。糧食經(jīng)過特殊工藝處理,可以永久保存。
劉振啟向記者介紹說,五谷糧食畫有一個傳說:相傳有一年大旱,一地主家的儲糧都快吃完了,而他的孩子仍然吃著扔著,不知節(jié)儉。為了教育孩子節(jié)約糧食,地主就把糧食簡單拼湊,掛在了墻上,希望讓子孫都記住糧食來之不易。后來,地主的兒子為了傳承父親這個心愿,同時向后輩普及節(jié)約糧食的知識,便制作成了最初的五谷雜糧畫,一直延傳至今。
劉振啟作為五谷雜糧畫第七代傳承人,自小跟隨父親學習五谷雜糧畫制作,至今20年有余。
“剛開始學習是因為興趣,而隨著學習的深入?yún)s越發(fā)感覺到肩上的責任。”劉振啟說,“現(xiàn)在,城市的孩子很多不知道糧食是怎么來的,連大豆、小麥都分不清,我認為有必要向他們普及糧食的概念,讓他們了解農(nóng)民的辛苦,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此外,雖然社會都在宣傳節(jié)約,但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我作為五谷雜糧畫傳承人,如果能夠?qū)嬜魍茝V到更多家庭,就能夠借助五谷畫向更多人提倡節(jié)約糧食。”
劉振啟坦言,近來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扶持力度的提升,他的五谷雜糧畫銷售也一年比一年紅火,產(chǎn)品遠銷臺灣、日本等地。“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nóng)民,錢對于我夠用就好,而現(xiàn)在,我考慮最多還是如何將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推廣、傳承。這些工作,即使不賺錢,我也是愿意做的。”
劉振啟對于五谷雜糧畫的傳承也有著自己的擔憂,雖育有一女,但女兒對此不上心。“如果有人愿意將五谷雜糧畫傳承下去,我可以無償教授。”不過劉振啟提出了收徒的硬性指標,“一定得是熱愛這項技藝的,不能只是為了賺錢而來學習。”他認為,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五谷雜糧畫在他手上流失。
記者發(fā)現(xiàn),在劉振啟的五谷畫中,圖案多是舞龍、武術(shù)等民間文化,劉振啟稱,他特意把這些民俗制作稱五谷畫,永久的記錄下來,在宣傳五谷畫的同時又傳播了傳統(tǒng)民俗文化。
游客趙先生購買了一副五谷雜糧畫,邊欣賞邊說:“用黃豆、黑豆這些谷物制作出這么精美的繪畫真的太神奇了。掛在家中,既美觀,又可以教導我3歲的孩子認識這些谷物,告訴他糧食來之不易,同時以此為實例,時刻提醒家人保持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
游客劉先生也贊同五谷雜糧畫既可以達到美觀,又可宣揚節(jié)約糧食。但他卻認為畫作的價格過高,不易推廣。“這些五谷雜糧畫雖制作精美,寓意很好,但經(jīng)我詢問,最便宜的都要千余元,有的動輒上萬,這個價格是很多家庭消費不起的,雖然是純手工制作,但如果能降低價格成本,或許更有利這一民俗的傳承與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