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子、踩高蹺、跑旱船……2月24日,農歷正月初九,浚縣古城內游人如織,鑼鼓喧天,熱鬧歡騰的民間社火表演吸引了數萬民眾趕來觀看。
每逢春節,這座運河邊上的古城便張開雙臂迎接八方來客。跑旱船作為浚縣社火中獨具特色的一種表演形式,與大運河密切相關,表演者以陸地代水,以足代行船,身著花布船道具,另有一艄公在旁劃槳……其角色大多取自民間故事,形象地再現了大運河沿線千古流傳的民俗。
我省作為大運河的重要源頭,擁有哪些重要的歷史遺存?運河沿線又留下了哪些文化遺產?流淌千年的大運河如今煥發著怎樣的勃勃生機?
一條水脈貫通南北古今
1400多年前,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通濟渠、永濟渠,經過隋朝和唐朝艱苦不懈的開鑿、疏浚和整修,形成溝通南北的水運交通大動脈,史稱隋唐大運河;1400多年后,大運河沿線的古都洛陽、開封等城市成為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
河南境內的大運河遺產主要指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河南段、永濟渠河南段及京杭大運河會通河臺前段,包括洛河、汴河、衛河、會通河4個遺產段落,流經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等9個省轄市和鞏義、滑縣、永城3個省直管縣(市),遺產面積200平方公里。
今有南水北調,古有南糧北運。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說:“隋煬帝時期組織開通的通濟渠、永濟渠,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貫穿中國南北的隋唐大運河體系,通過漕運形成了南糧北運的格局。”
劉慶柱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最重要的功能是政治功能,目的是為了溝通南北,鞏固國家統一成果,而洛陽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浚縣黎陽倉遺址等一系列考古發掘,有力地印證了隋唐大運河保障國家重要軍事政治行動的重要功能。“當然,隋唐大運河的開通也帶來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打通了內外交往的大通道,河南鞏義窯的唐青花、唐三彩陶瓷等,通過大運河傳播到日本、印度等國家,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
鄭州大學大運河文化帶課題組專家認為,它開創了城水相依的規劃理念,影響了后世一千多年中國運河都城布局和城鎮形態。而魏國都城大梁(今開封)是中國歷史上以都城為中心,構建運河水網的開創者。同時,它促進了沿線村鎮乃至城市建設的繁榮發展,造就了開封、商丘、衛輝、浚縣、道口等一批運河上的明珠。
一帶城郭孕育中原文明
初春時節,記者驅車來到洛陽市瀍河區小李村的回洛倉遺址。“隋代皇家糧倉”東西長1140米、南北寬355米,700多座倉窖東西成行、南北成列,氣勢恢宏,讓人深感震撼。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回洛倉遺址于2004年被發現,整個倉城可以儲糧3.55億斤。這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倉窖數量最多的“皇家糧倉”,由此可見隋朝的富裕與強盛,以及農業、運輸、倉儲的發達。
回洛倉遺址只是千年運河文化遺產的一個縮影。千百年來,大運河流經河南區域的文化遺產燦若星辰,沿線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項目5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9處,國家非遺項目66項,并坐落著鄭州、開封、洛陽、安陽四大古都,商丘、浚縣等7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有河道、碼頭、河堤、水工設施等物質文化遺產,還孕育了許多與其密不可分的文化與習俗,如江河號子、木版年畫、民間社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了運河生活。
2月24日,迎著早晨的第一縷陽光,道口鎮運河邊打拳習武的身影陸陸續續多了起來。“每天早晨,各個年齡段的武術愛好者都會聚集在這里練拳。”滑縣圣宗字拳武術協會會長馬兆海告訴記者,他練的大圣門字拳到他這一代已是第8代傳人,有300多年的歷史,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而這里的習武之風還得從運河航運說起。馬兆海說,南來北往的貨船催生了古鎮的繁榮,也帶來了安全問題,這就需要勇猛的習武之人護航和看家護院。如今,鎮上的武館招牌并不鮮見,仍有許多人將孩子送至武館學藝。
在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文本中,有這樣一句話:“今天的運河沉靜而平穩,讓人難以想象歷史上的驚心動魄,然而每一股細流都無聲訴說著中國古人世代的勇氣、決心、智慧與犧牲。”這種精神固化在運河沿線的堤、壩、堰、閘、碼頭、橋梁等水利工程中,滋養著世世代代的中原百姓。
一河清流輝映千年歷史
“你看,水邊的游園、棧道、草坪、蘆葦以及成排的樹木、嬉戲的水鳥,之前這里只是一片荒灘,河道還很窄,這幾年的變化真大。”2月25日,在索須河花王橋附近散步的鄭州市民周先生感嘆。據了解,2014年開始,鄭州市投入2億多元對索須河進行分段提升治理。如今,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天河路索須河橋兩側沿河綠化棧道、遺產標識等景觀區已經建好,成了市民娛樂休閑的好去處。
近年來,河南各級文物部門拓展大運河遺產從地理空間向文化空間的延伸,創新傳承展示方式,努力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目前,大運河沿線依托運河文化資源有了清晰的規劃圖。
以洛陽為例,依托回洛倉、含嘉倉遺址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利用洛陽山陜會館籌建了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對洛河、瀍河等運河故道采用生態清淤、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等方式,建成了縱貫洛陽市區的洛浦公園,打造了城市的綠色廊道、生態軸線,再現了山水相間、城水相依、林水一脈的運河兩岸風光。
開封市則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行宋代文化發掘研究,突出開封宋風、宋韻文化符號的強化與傳播,啟動了新鄭門城摞城片區、州橋—相國寺片區、東水門—禹王臺片區規劃,力圖再現千年帝都汴河潤城的文化風貌。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啟動大運河文化帶發展規劃。對此,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表示,將以此為契機,整合運河資源,加強頂層設計,突出河南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的特色優勢,編制河南大運河文化帶“一條河看遍中原文脈”的線性規劃。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展示,彰顯其文化功能,推動沿線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