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了趟淇縣云夢山。
在云夢山麓有條綿延2.5公里的山谷,氣勢磅礴,幽深莫測,人稱鬼谷。2500年前,這里是我國第一所古軍校——戰國軍庠的所在地。戰國軍庠的創辦者名為王禪,戰國時衛國人,人稱鬼谷子。他善于修身養性和縱橫術,著有《鬼谷子》十四篇傳世。
云夢山為太行東側的余脈,不僅有著許多美麗的原生態自然風光,也是道家、儒家、兵家和佛家等中外思想兼收并蓄之地。元代詩人王惲刻在青巖山的詩中這樣寫道:“徘徊盡讀摩崖記,卻笑無能繼后蹤。”可見這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山麓東部為山間盆地,里面有兩大泉水涌流,一曰龍泉,另曰仙泉。兩股泉水匯合條條澗水形成一個小湖,當地人稱為映瑞池,也叫鬼谷清溪。
站在石坊山門前遠眺,但見云浮峰馳,云霧蒙蒙。山頂上坡陡崖削,峰石突兀,十分險峻;山腰下漸趨平緩,林木繁茂,草莽綿連。“中華古軍校”五個大字鐫刻在石坊的門楣上,朱紅油漆,十分醒目。上首刻“文韜”,下首刻“武略”,相互協調對稱。
“將壇”是這所古軍校的標志性建筑,壇高5米,長6米,將帥牽馬沉思的塑像,釋解著中華第一古軍校曾是將帥的搖籃。云夢山現存與鬼谷子師徒有關的遺跡有50多處,最負盛名的當數水簾洞。水簾洞又名鬼谷洞,是鬼谷子當年隱居講學處,位于九嶺疊波的云夢山盆地南山之陰,可容千余人。石洞深幽,內有泉潭,清瑩甘洌,泉水每每溢出,在洞外形成飛瀑,地涌天懸,嘯聲充谷,十分壯觀。
鬼谷子招收學生的門檻很高,方法奇特。在云夢山盆地東側高15米處有個舍身臺就是招生場所。它南北長約80米,壁頂有2米寬的平臺,往下俯瞰,懸崖絕壁,險峻異常。相傳鬼谷子在此考錄弟子時,要求弟子從此臺跳下去,一則為了考驗弟子的勇氣和虔誠,二則測試他們的智慧。勇氣和智慧是鬼谷子招收弟子的兩個基本標準。
鬼谷子的弟子中,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徐福等春秋戰國的曠世奇才,學成后走出云夢山,或成為率領千軍萬馬的軍事家,或成為叱咤風云的政治家,或成為合縱連橫的外交家,在動蕩不迭的大舞臺上斗智斗勇,共同演繹了“鬼谷三卷隱匡天下,兵家七國才出一門”的歷史話劇。相傳鬼谷子門下弟子最多時達到3000人。
戰國軍庠設的教育內容十分廣泛,自然有姜太公兵法、孫武子兵法。軍校姓軍,習武為本,但鬼谷子并非只囿于此,還開設了周易學和縱橫學。鬼谷子在對《周易》進行了深入探討后,活學活用了其宇宙觀、方法論,創立了“捭閡”論,主要強調用捭(分開)閡(關閉)方法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規律,預測事物發展的過程,通曉人們思想變化的狀況,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征兆,進而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自古以來,軍事并不孤立存在,它與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的戰略相關性和互相依存性是十分緊密的。鬼谷子似乎早就敏銳地發現和把握了這個問題,從他安排的教學內容看,重點在于軍事和外交,縱橫術即興于此。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此為鬼谷子教育思想的精髓。
“縱橫之術九流十家譽中外,兵學之道三韜六略冠古今”。眼前的戰國軍庠已是一個游人如織的旅游勝地。
本報記者張舒娜
相關知識:
庠[xiáng]基本字義
古代稱學校:~序(古代鄉學,泛指學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