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文章

一年月色最明夜 千里人心共賞時

2014/12/16 17:28:36 點擊數: 【字體:


    神話故事作為節日傳統的一部分,以一種特有的文化范則,提醒著我們去認識和解讀宇宙、人生、社會以及人自身。它浸潤著的民族文化與民族情感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人類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與努力追尋。

一年月色最明夜 千里人心共賞時

嫦娥捧月  漢畫像

 中秋節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就起源來說,它與我國其他傳統節日一樣,與農事、歷法、天象、節令緊密相連,但其最終得以久傳與廣布,則與神話傳說有關。中秋節作為節日被民眾賦予了一個“美”字——美的意境、美的情懷、美的渴望,即得益于節日里各種神話故事與寓言傳說的浸潤與滋養。那看似不相干的故事與故事片段,讓人們與遙遠的時代相連,睹物思人更反諸己,從而獲得對真、美、善的深度認知,同時又能汲取應對生活難題的精神動力。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版本也很多。其中最為流行的版本是嫦娥誤吃仙藥升天的故事。相傳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一包不死之藥,沒有舍得吃,而交家妻嫦娥保管。誰料想后羿的徒弟逢蒙心存不軌,趁后羿外出打獵,準備搶藥。嫦娥在威逼無策之中,只好自己吞下了不死藥。瞬間,嫦娥竟真的身輕如燕,飛落在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回家的后羿了解真情之后,傷心欲絕,只有仰望星空呼喊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當晚的月亮圓潤皎潔、清明如水,里面還有一個晃動的身影,如愛妻嫦娥。于是后羿急忙在院中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最愛吃的瓜果美食,以祈愿妻子不受凍挨餓,并寄托自己的相思之苦。附近鄰里聽說后,也都紛紛月下設案,向美、善一身的嫦娥祈求吉安。

  當然,也有傳說是嫦娥偷吃仙藥,飛升月宮之后變成蟾蜍;或射日之后的后羿變得狂妄自大并偷得西王母的長生不死藥,美麗善良的嫦娥擔心百姓遭受后羿的長期禍害,便偷偷吞下不死藥,誰料竟飛天而去,永居于廣寒宮之中等等。除了不同版本的口頭傳說外,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散見于各種古文獻之中。學者考證,嫦娥奔月的故事首見于戰國末期的古書《歸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西漢劉安的《淮南子·覽冥篇》中,有更為詳細的記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妻恒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另《初學記》卷一引古本《淮南子》所描述的嫦娥最終是“托身月宮,化為蟾蜍,而為月精”等等。綜上,嫦娥故事變體異本多姿豐富,正昭示著這一神話故事的永恒魅力。前述奔月故事之中,之所以以“嫦娥被逼吞藥”的故事流傳最廣,首先是文化選擇的結果;其次是人們相信神話故事的人物后羿與嫦娥都是真、善的化身。他們有責任與擔當意識,是善良與義理的象征,令人欽慕敬仰并能福澤后人。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神話故事并不復雜,卻是人們寄寓理想與愿望的一種表達方式,后人每于三五中秋之夜抬頭望天之際,總會聯想起與月亮有關的故事,浪漫、親切,令人回味。

  玉兔光中系小桅

  長虹影里倒樽罍

  月有玉兔之說,民間久已流傳,故事異文達至六七種。現列舉三種,以示說明。

  故事一:傳說天上有三位神仙,化作三位可憐的老人,分別向狐貍、猴子和兔子乞求食物。結果,狐貍與猴子都相應地拿出了食物去接濟老人,唯獨兔子當時什么都沒有、無策為難。兔子自己既難過又著急,一心救人的它突然想到一個好辦法,就告訴老人說:“我的肉烤了吃抗餓擋饑,不如吃我的肉吧!”說完,它就縱身一跳,躍入烈火之中。三位神仙大受感動,救出兔子之后,將之送到了月宮之中,并呼之為“玉兔”。從此后,玉兔在廣寒宮里與嫦娥相伴,并搗制長生不老之藥。

  故事二:傳說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成了仙,聽說了嫦娥的故事,同情她被逼而吞藥又孤居廣寒宮。于是就向它們四個可愛的女兒征求意見,問怎樣能減少無辜受罪之人的寂寞?最純潔可愛的小女兒說,有人陪她會好一些。于是兔仙最終派自己的小女兒去月宮陪伴嫦娥。后人為了紀念玉兔之美德,有時候直接叫八月十五的月亮為“玉兔”,因此有“金烏西墜,玉兔東升”之說。

  故事三:還有一種傳說,認為玉兔本是后羿變的。因為嫦娥奔月,后羿實在是思妻心切,請求天神幫助。天神說有一種可能,就是將它變為一種動物。后羿想了又想,覺得可以變成嫦娥平時最喜歡的小動物——兔子。不過天神又說,變形之后,嫦娥不會知道兔子就是你后羿。為了所愛之人,后羿愿意這樣做,并終日搗藥于廣寒宮之中。

  詩人問:“月中何有?”答曰:“白兔搗藥。”上述關于月宮玉兔的三個故事版本,看似沒有任何聯系,實際上貫穿一條主線,即善有善報的道德評價,人之共有的良善認可,以及子孫綿延的文化信仰等。就人類學的研究看,神話故事不是過去時代的死物,乃是活的力量,隨時產生新現象并隨時供給精神動力的活的力量。同時,就故事異文而言,我們所關心的不是每個故事怎樣一套一套地說,而是社會關系。玉兔故事的社會關系體現,首先是農耕文明的文化理念,其次是庶民百姓的情感與生活積淀,進而以內隱的方式承擔起我們民族的文化質地與精神內核。

  天上若無修月戶

  桂枝撐損向西輪

  漢朝時,西河有一個名叫吳剛的人,本為樵夫,因醉心修道而成了仙。但是在天庭,吳剛犯了錯誤,被天帝貶謫到月宮之中去砍伐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同時,他還得到旨令:“只有砍倒樹,才能豁免刑罰。”于是,吳剛在月宮之中開始勞作起來。可是,每每他剛砍一斧,斧起則桂樹的創傷即已愈合,吳剛只好日復一日地伐桂不止。因為這個故事,人們也常常稱月亮為“桂輪”、“桂月”、“桂宮”、“桂魄”等,詩人則往往借此抒發內心的情懷。宋人張先即有“桂輪”詩曰:“去歲中秋玩桂輪,河漢凈無云。今年江上共瑤尊。都不是,去年人。水精宮殿,琉璃臺閣,紅翠兩行分。點唇機動秀眉顰。清影外,見微塵。”好一個唯美流麗的詩境畫意,好一個“清影外,見微塵”的無限遐想,詩之所以有意味,都在那言外之“意”的品讀之中。這是“桂輪”意象所牽引的結果。

  關于“月中有桂”的說法,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劉安的《淮南子》:“月中有桂樹。”晉人虞喜又有《安天論》云:“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后生焉。”宋之問有詩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李白則云:“欲折月中桂,持為寒者薪。”從唐代起,人們用“月中折桂”、“蟾宮折桂”來形容人科舉應試。也是到了唐代,桂樹與吳剛聯系了起來,人們常講的故事,遂為“吳剛伐桂”。具體說來,吳剛伐桂的故事也有幾個版本,其中最權威也是最早的文字記載則見于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一書,書中記載:“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正因為原初的版本既沒有說明吳剛因何被罰,也沒有指出月中為何有桂,后人對這一故事的猜想,也便見仁見智,見地區見人群。鐘敬文先生說:“傳說是勞動人民對于歷史的藝術攝錄,它從縱橫兩個方面反映了民族的歷史和人民的生活。”“玉斧琢月玻瓈聲,月中桂樹秋風驚”,是詩人對伐桂故事的嘆詠之辭;“兩個被罰的男女和一直想要救世的小兔子,在荒僻寒冷的月宮里,沒有生出一丁點的故事,他和她想必都活在前世的罪孽里,現世再沒有半點生趣了”,則是今人對月亮的猜想,情趣迥異、意味有別,這就是時代與人心的不同吧。

  中國人對月亮有著獨特而細膩的生命感受,進而發展為鮮明而獨到的文化創造,元宵節、中元節、中秋節以及月亮母題的詩歌、神話、文學、藝術等文化積淀,均是中國人在文化上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神話故事作為節日傳統的一部分,以一種特有的文化范則,提醒著我們去認識和解讀宇宙、人生、社會以及人自身。它浸潤著的民族文化與民族情感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人類發展道路上的不斷探索與努力追尋。景俊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藝術報》(2014-09-1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