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文章

明清很多春節習俗延續至今

2016/1/8 16:30:47 點擊數: 【字體:


明清很多春節習俗延續至今

從正月十二開始,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吃元宵,看煙花,熱鬧非凡。
 
  引子
 
  中國人的春節習俗,除了年三十看春晚這一現代化氣息較濃的事情,大多都是經歷了數百年甚至兩千年的歲月沉淀。很多習俗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盡管有些會有點牽強附會,但仍可見其歷史漫長。
 
  漢代之前,由于歷法等原因,春節的日期并不統一。一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才開始把農歷(即夏歷)正月定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紀年,于是把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而有關春節的習俗,大多數成熟于宋代。“宋代是一個很典型的市民社會,習俗又是一種市民文化特質濃厚的儀式。”河南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孟憲明先生說,很多過年的習俗發展到宋代,產生了一個質的變化,基本進入了成熟階段。
 
  如果說宋代是中國人春節習俗的成熟期,那明清就是春節習俗的定型期。大多數習俗就是在這個階段基本成型,并延續至今的。
 
  過春節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就是拜年。拜年這個習俗據說是從正旦朝會中演變而來。最早是大臣們初一跑到金鑾殿給皇上朝拜,高喊“皇上吉祥”之類。后來大家覺得這種祝福方式不錯,下殿之后,大臣們之間也互相拜個年,再后來就變成了全民共拜。
 
  宋代流行的是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類似現在的賀年卡拜年。到了明清時期,拜年這種習俗逐漸成熟,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述:“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增加了“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進入電子時代后,手機短信拜年一度火爆一時。進入網絡時代后,QQ拜年、微信拜年又成為新興的拜年方式。
 
  春節諸日各有講究
 
  明清時期,春節的各種習俗,大多沒有質的改變,不過對于任何習俗來說,完善定型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一個比較完善的流程,比如除夕干什么,初一干什么,初五干什么,等等,都是在明清時期完善的。”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喬臺山先生說,現代過年的各種習俗,大都是明清時期延續下來的。
 
  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的,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塵和祭灶。
 
  從二十三到除夕,掃塵、貼春聯、蒸花饃等各種習俗不一,但都表達著一個意思,就是準備各種年貨,迎接春節。
 
  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就是除夕。到了明清時期,在大年夜,吃年夜飯、守歲和給晚輩壓歲錢的三大習俗已經非常完善,盡管各地的形式和內容略有差異,但內涵一致,都是為了討個吉利。
 
  正月初一,為了博開門大吉的彩頭,大清早,人們開門首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開始拜年。“在我們豫東老家,大年初一全家人要在家里過年,各家各戶都是這樣,但有一種人例外,那就是干兒子。干兒子這一天也要到干爹干娘家里團聚。”孟憲明先生如是說。
 
  大年初二走親戚,嫁出去的閨女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不過在很多地方,這一天也是上墳掃墓的日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個破,意思就是春節里有些事,初五之前不能做,比如掃地、倒垃圾等,破五之后就可以做了。”喬臺山先生說,破五的習俗就是從明清固定并延續至今的,按清代《燕京歲時記破五》的描述:“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
 
  在很多地方,初五還是送窮神迎財神的日子。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迎接財神。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
 
  …………
 
  從正月十二開始,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民間有句俗語:“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元宵節到了明清時更加完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清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飲食習俗突出團圓
 
  春節重點戲是“吃”,“寧省一年,不省一節”。這也許是農耕社會因生產生活不易累積下來的習俗。
 
  在長達數千年的春節習俗演變過程中,春節食俗有著漫長而復雜的變化。到了明清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沒有大的變化,春節食俗才完善和固定下來。
 
  春節的食俗五花八門,各地差異很大,但共同的一點是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全家人坐在一起,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充分表現出“家”的溫暖和價值。“年夜飯的食品很有講究,大都寓意吉祥、美好。如一定要有魚,寓意年年有余;如有些地方年夜飯要上火鍋,寓意紅紅火火;如主餐過后要上甜食,寓意甜甜蜜蜜;如飯后上蘋果,寓意平平安安。”喬臺山先生說,俗話說,“好吃莫過餃子”,全家人齊動手,你搟皮兒,我包餡兒,其樂融融。還有在餃子中包皮錢(硬幣)的,誰吃到預示著誰來年財運亨通。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著收成一年比一年高,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
 
  當然,由于地域的差異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現在的春節食俗和明清時期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但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年夜飯。從某種意義上講,年夜飯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吃的過程,和誰在一起吃,吃的時間和場合。
 
  元宵節吃元宵。這是一個以食品名稱命名的節日,或者說是以節日名稱命名的節日食品。元宵又叫湯圓,寓意團團圓圓。上有圓月,下有湯圓;或者是天上月圓,碗里湯圓。順天應時,天人合一。
 
  從先秦到明清,再到今天,中國人的春節經歷了長達數千年,不論是那些已經消失的,還是延續至今的;不論是那些被人遺忘的,還是與時俱進的,春節習俗從未離開過我們的生活,因為它一直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液之中。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2015-02-1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