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多不知“廟會”為何物
2014/12/22 11:27:1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相比“嘉年華”這樣的舶來品,廟會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原創”。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只知道有“嘉年華”而不知“廟會”為何物。如何傳承中華民俗文化?為總結“波羅誕”千年廟會十年來的成功經驗,推動“波羅誕”與海上絲綢之路兩項文化品牌的深入研究,3月10日,“波羅誕”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座談會在黃埔區圖書館舉行。
會上,專家學者呼吁重視廟會文化,因為它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和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廟會文化值得挖掘
如何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能夠得到挖掘、弘揚、傳承,是社會各界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徐南鐵認為,“波羅誕”自2005年恢復舉辦以來,始終貫穿“歡樂民俗節,幸福波羅誕”理念,今年剛好是第十年。通過連續多年的成功舉辦,廟會的規模、檔次、影響逐年遞增,在全省乃至全國都頗有名氣,已成為廣州市民俗文化活動的標桿,也成為群眾文化領域的一個優秀品牌。多年來,繽紛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這里大放異彩,以“三雕一彩一繡”為代表的廣式傳統工藝美術精品曾多次在“波羅誕”展出,此外,貴州侗族大歌、湖南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等特色民族舞蹈也為這個舞臺增添光彩,來自瑞典、俄羅斯、肯尼亞、巴西等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民俗表演隊伍也曾在這個舞臺上與市民親密接觸。“波羅誕”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逐年遞增,廣州民俗文化節實至名歸地成為民俗文化、非遺資源展示和傳播的平臺,成為市民接觸和感受傳統文化的窗口。近3年來活動期間入園游客均超過100萬人次。
廟會文化憑借“波羅誕”的舉行得到了深入的挖掘,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我們也要讓“波羅誕”走向世界
今年3月,我國領導人曾在印尼國會演講時提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曾為東西方交往作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再次被賦予深刻含義。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是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海上絲路》就曾來南海神廟取景拍攝。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作為核心符號加以挖掘、包裝,并借助各種現代表現、傳播手段加以展示,成為“波羅誕”最鮮明的特征與符號。
“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人類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海外乃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與之相關的研究、開發和利用都十分關注。近年,以北海、廣州、泉州、漳州、寧波、揚州、蓬萊等為代表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七城市,正積極推進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是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我們也要讓‘波羅誕’走向世界。”有關專家表示。
逛完“波羅誕”廟會后還可品嘗黃埔特色美食。
許多市民和游客前來挑選中意的“波羅雞”博個好意頭。
廣東衛視主持人、講古大師顏志圖弟子彭嘉志先生粵語講古《南海神傳奇》。
現場手工制作的“波羅雞”。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2014-0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