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夏日清風拂面之時,或踏入溪中戲水,或登山觀光,都不失為一趟清涼的綠色之旅。在藍天碧水間,聆聽鳥音婉轉,呼吸蔽空綠蔭下木香馥郁,徜徉山水間,夏日的酷熱一掃而空;而特色的鄉村美景、各式的娛樂活動和美味的野味佳肴,則能感受到農趣盎然。城市的快節奏和鋼筋水泥叢林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壓抑和身心的疲憊,厭倦了城市的喧囂,你需要“偷得浮生半日閑”,到農村去找回幾分悠然自得、氣定神閑。
交通指南:距離鄭州市中心紫荊山距離為32KM(注:32KM為走南陽路、江山路、黃河風景區一線,如走古滎、廣武為43KM)車程約45分鐘。
黃河之濱,邙嶺之巔,有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小山村——滎陽市廣武鎮桃花峪。桃花峪因溝溝壑壑、山嶺坡頭布滿了桃樹而得名。桃花峪村位于沿黃旅游“三點一線”,是全國特色景觀名(鎮)村。近年來,滎陽桃花峪村準確定位特色發展,建成了黃河中下游分界碑、三皇文化苑等景點,開發了滑雪、國學、農家樂等旅游新型業態,形成了“登界碑、瞰黃河”,“拜三皇、學國學”,“春賞桃花、冬滑冰雪”等旅游產品,是鄭州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桃花峪、黃河百果莊園、“天鶴”苑、落鶴澗、廣武湖等休閑度假場所,每逢節假日,游人絡繹不絕,湖面上快艇飛馳、游船穿梭,形成了一幅迷人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的美妙畫卷。欣賞美景之余,還可泛舟湖島,品嘗特色小吃,做農家客、吃農家飯,有回歸大自然的感覺。7月至9月,桃花峪推出“夏之旅”休閑游,在風光秀美、山高林幽的環境中,你可盡情地去體驗農家風情、盡享涼爽的快樂。
交通指南:鄭州——京珠高速——安陽——安林高速
在安陽林州市林縣石板巖鄉西北部,馳名中外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畔,巍巍太行山大峽谷中,在一個小山村叫韓家凹村,在村里的山頭上,石柱林立,峰巒疊嶂,人稱“小張家界”。在村旁的山坡上,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地方,在近四十度高溫的酷熱夏季,這里缺涼風颼颼,在有的露天的石縫里竟保存著冬天留下的痕跡,大大小小的冰塊撒布其間,晶瑩剔透;大雨來臨,這里霧氣彌漫,猶如從石縫中涌出滔滔泉水,滾滾如洪水般向山下飛瀉;大雨過后,這里冰凌掛壁,十分奇特。在寒冷的冬季,到處白雪皚皚,寒風刺骨,這里卻溫暖如春,綠草盈盈,在山石間不時的有小花綻開。這就是著名的太行大峽谷三大奇觀之一——冰冰背。
交通指南:位于博愛縣縣城東南10公里處,東距焦作市區15公里。
位于博愛縣城東南五公里處的蘇家作鄉寨卜昌村,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文物資源,商末武王伐紂路徑此地,占卜前程,得“昌”字,故此地得名卜昌。在清代有富甲懷川的泰順巨商,為后代留下了眾多豪華住宅以及寨墻,現存民居25處,317間,均為一正一跨二進四合院,豪華氣派,雕梁畫棟,工藝精美絕倫,有卜昌民居賽故宮之說。清代一品大員毛昶熙曾為王家祠堂撰寫碑文,并為王氏家廟題匾,清代書法家一品大員翁同和也為王氏家廟題匾祝賀。寨卜昌村在2000年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進村內,造型各有千秋的古建筑群盡收眼中,村中現存民居130余座,400余間,其中重點保護民居90座,335間。建筑年代從康熙至光緒跨越200多年,整體建筑是一進二封閉式四合院落,建筑格局相對比較固定,形式大同小異,但各有千秋,且用料講究、造型美觀、繪畫、木雕、石刻精湛細膩并且將北方的四合院與南方的樓閣式建筑融合為一體,具有中原地區明顯的建筑特色,是河南省民居中保存量大,建筑形式獨特質量上乘的民居,對考證明末清初,特別是清代中晚期的民居、民俗、建筑、工藝、文化等提供了大量的實物依據。寨卜昌村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及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旅游資源是蘊藏著的一批精神財富。她像養育在深閨中的少女未被人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她會像一顆出土的明珠,綻放出奪目的異彩,再現昔日的光輝,把其絢麗多彩的面目展現給世人。
交通指南:臨灃寨位于平頂山郟縣堂街鎮的東南部,距離鄭州大約有120多公里的路程,如果自駕車走高速的話,不到2個小時就能到達郟縣縣城,從縣城再往東南走,跨過汝河大橋不遠就到了。從縣城到朱洼村只有12公里的路程,自駕車的話很容易就能到這里,如果坐公交可以做從郟縣到李口的公交車,2塊5毛錢就能搞定。
郟縣堂街鎮臨灃寨村是我省唯一的中國文化歷史名村,也是我省唯一有寨墻的明清古寨。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臨灃寨坐落在碧波蕩漾的北汝河畔,發源于香山的利溥、灃溪兩水分別從寨東寨西流過,流向北汝河。整個村落被一種淺紅色條石砌筑的寨墻緊緊圍著,故當地人又稱臨灃寨叫“紅石寨”或“紅石古寨”。臨灃寨原名水田村,位于河南省郟縣堂街鎮境內。據《水經注•河水》記載:“柏水經城(寶豐)北復南,豐溪自香山東北流入郟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東,環村一周,復東北至石橋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間,故稱“水田村”。寨內現有159戶人家,600多口人,其中朱姓人口占90%,為明萬歷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居至此的朱姓后代。
臨灃寨為一洼地型古村落,周圍千畝蘆葦、百畝竹園。楊柳河、北汝河繞寨而過,終年綠水長流。臨灃寨現存布局完整的明清四合院十余處,古建筑一百余座,古寨墻、寨河、寨門、祠堂、寺廟、井、橋、墓葬、古樹等一應俱全,為中原地區少有的一處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有“中原第一紅石古寨”之稱。臨灃寨的每個寨門上都有滅火水槽,還有用于對外射擊的高低不等的槍眼。寨門外邊均有兩道防洪閘門和向寨外排水的暗道,設計精巧,防守自如,使人不得不嘆服100多年前臨灃寨人的智慧。臨灃寨寨墻外是繞寨一周長達1500米的護寨河,據說當年與寨墻同時完工的護寨河寬15米、深4米,而今的護寨河寬仍有10米左右,深約2米。臨灃寨南門一側,灃溪潺潺匯入護寨河,與紅石寨墻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交通指南:民權至王公莊旅游景區客運班線。
被譽為“中國畫虎第一村”民權縣北關鎮王公莊村,地處黃河故道,豫、魯兩省接合部,東距文哲大師莊子故居遺址15公里,西距南朝文學家江淹故里21公里。全村千余人中,有400多人從事以畫虎為主的繪畫產業,作品不僅行銷國內書畫市場,還遠銷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置身王公莊村文化廣場,只見農民繪畫藝術中心巍然聳立,繪畫一條街兩側繪畫工作室、藝術工作室的招牌鱗次櫛比,占地40畝的繪畫新村一期工程正在建設中,一座座藍磚、灰瓦具有濃郁豫東民居特色的仿古四合院拔地而起。這一切,讓人深切感受到這里不是處在黃河故道之濱的偏僻村莊,而是一個具有濃厚的現代文明氣息的文化之鄉。同時,隨著王公莊被命名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民權至王公莊旅游景區的客運班線正式開通,慕名前來“畫虎村”參觀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一條融“虎”文化游、黃河故道游、農業生態游于一體,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文化旅游產業鏈條正在延長。
交通指南:內鄉縣城西6公里的乍曲鄉王井村境內,距省道豫52線(超二級油路)1公里。
吳埡石頭村是當今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亦不多見的石頭房村落傳統民居建筑群,宛西一處嶄新奇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石頭村位于內鄉縣乍嶇鄉,是以石頭為原料,依山而建的小山村。從地理環境上說,整個村莊順應自然,隨地形和功能的需要,靈活布局,錯落有致。吳埡石頭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即1743年),距今已有260余年歷史。現有農戶50多戶,現存石頭房200余間。所有的住房依勢而建,錯落有致。從基石到屋頂,找不到一塊磚,看不到一塊土坯,全由青石壘砌,是中原極其罕見的傳統古民居建筑群。
吳埡是一個奇異的所在。你看她的附近的每一座山頭都是光禿禿的,除了滿山的黑石頭就是雜草,可一進入吳埡全變了,到處是樹到處是草,遮天蔽日,從老虎嶺上往下看,就會看不到這個美麗的石頭村,因為她全被樹遮住了。這里冬暖夏涼,因為吳埡的埡指的就是兩山之間的高地,冬天凜烈的北風會被前后的大山擋住,夏天卻因地處高山又十分蔭涼,是一個旅游、休閑的好去處。也是中國傳統民居群落的代表,反映了河南宛西地區傳統村落和居民的典型特征,體現了三百年來南陽盆地宛西風情,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農耕文明和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