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文章

地名是歷史坐標 亂改地名會致記憶斷裂

2015/6/16 9:13:54 點擊數: 【字體:


    地名是中國的歷史坐標,離開了這些坐標,歷史的空間就無法準確復原,國家民族和家族個人的記憶就會斷裂消失。

    地名是中國的歷史坐標,離開了這些坐標,歷史的空間就無法準確復原,國家民族和家族個人的記憶就會斷裂消失。所以,保持地名的延續性,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做法。

    近日,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上,有專家提出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慎重改名,地名要記得住鄉愁。之前也有學者對改名風潮表示痛心,認為丟失了文化記憶,對此我很有同感。

     我小時候家住濮陽,這已然是個古老地名,戰國時期就有的名字。濮陽城外有座小村莊叫戚城,村里孩子有時會和城里孩子打架,二十年后我才知道,戚城這個名字,春秋時期是衛國的重要城邑,是孔夫子帶弟子住過的地方。一座小小的村莊,竟然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名字仍沿用至今,這不是文化是什么?

    十年砍柴曾到濮陽游歷,這位歷史學者對我掉書袋,什么鄭衛之風、桑間濮上、城濮之戰、澶淵之盟、八都牌坊,都娓娓道來,甚至連鄭板橋當過縣令的范縣、孫二娘開過店的十字坡、因柳下惠得名的柳屯、出過戶部尚書的戶部寨等小地名,都能講出個來龍去脈,讓我對家鄉陡生幾分驕傲。這些動輒千百年歷史的地名,并非只是地名那么簡單,其中蘊含著一個國家的傳統基因和文化密碼,使它不因朝代和政權的變遷而割裂,這也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幾千年文明能夠延續的原因之一。

    所以,保持地名的延續性,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做法,當然隨著朝代變遷,地名時常會發生變化,有時還規模很大,但那要么發生在歷史的早期,要么改名歸于失敗,流傳至今的,自身已帶有約定俗成的文化屬性,很難想象再去更改一遍了。

    亂改地名,王莽堪稱鼻祖,這位迷信的僭越者將未央宮改為王路堂,把潁川、河南、南陽等古雅的地方改為六隊郡,將曲周改為直周,改到最后他都認不出名字了。王莽被推翻之后,那些古怪的地名也恢復了原狀。

    在歷史上,地名的更改往往伴隨著避皇帝諱、疆域擴張、行政區劃調整,大規模改地名的時候并不多見,但是也有。地名不是不能改,但要尊重歷史,并起得有文化。比如把汝南郡改成駐馬店,把陜州改成三門峽,舍蘭陵而取棗莊,明明有正定、獲鹿這么好的地名,非要用石家莊。聽說河南鹿邑還想改名為老子縣,幸虧是個玩笑,否則貽笑大方。

    近年來的旅游熱,是各地改名的一大原因,湖南大庸市改張家界市,云南中甸縣改香格里拉,徽州改黃山,襄樊改襄陽,荊沙改荊州,都是這一風潮的產物。改襄陽、荊州尚屬撥亂反正(把荊州、沙市合并成荊沙,襄陽、樊城合成襄樊,改名也真夠敷衍潦草),改香格里拉和張家界未見得佳,把徽州改成黃山,可真是沒文化到了極致,舍朱熹、胡適故里,而取一座山名,遮蔽了名聞天下的徽商文化。

    地名的更改,只是時代大變遷的一小部分,大量古地名的消失,更是令人痛心的現實。2014年全國地名普查發布數據,從1986年以來,伴隨著城市化這一“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約6萬個鄉鎮名字、40多萬個村名被遺棄,永遠地躺在了故紙堆里。而城市的大拆大建“功績”也所在不小,2013年民政部資料顯示,1980年到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近40%。空間地理和歷史脈絡,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斷,正是文化消亡的一部分。

    歷史地理學者葛劍雄很久以前就呼吁慎改地名,他認為地名是中國的歷史坐標,離開了這些坐標,歷史的空間就無法準確復原,國家民族和家族個人的記憶就會斷裂消失。應該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改名需要尊重歷史文脈和民意,行政亂作為將不僅為當下添堵,也會令后人恥笑。潘采夫(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京報(2015-06-0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