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歷史的進程和社會物質文明的提升,人們過春節的方式不斷發生變化。中國民俗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梅聯華從年貨、年飯和年樂三個方面,總結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的年俗變化。
——上世紀七十年代——“改革開放過大年”
點評:改革開放帶來了國外的新奇商品,時髦的年貨是半導體收音機,還有磁帶錄音機。那個年代年飯能湊齊12道菜了,孩子為能穿上新衣服去走親訪友討紅包而興奮不已。
——上世紀八十年代——“看著春晚過大年”
點評:當時流行的“三件套”是縫紉機、洗衣機和彩電,擁有任意一件都足夠去顯擺。人們住進了單元房,逢年過節開始貼春聯。票證開始淡出市場,平時想吃的東西市場上都能買到,于是過年反倒不知道吃什么了。在娛樂活動方面,有了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似乎因此也形成了節前“搶購”彩電的熱鬧景象。
——上世紀九十年代——“走出家門過大年”
點評:這一年代的社會變遷巨大,首先,較之傳統的“宅”過年,開始有人選擇出門旅游;其次,年飯中雞鴨魚肉已然成為配角,往往沒人動筷子,反而是一些清淡果蔬最先被“清盤”;最后,開始有了“春運”一詞,那個年代的綠皮車和趕在節前返鄉的打工仔成為春節期間的一道特有風景。
——21世紀前10年——“鼠標一點過大年”
點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網購走入了大眾視野。年輕人不再進商場排隊買年貨,選擇輕點鼠標的方式。人們對于食品的要求也更高了,開始注重年夜飯是否講究健康養生,是否進行了營養搭配。過年的樂趣除了一家人湊在一桌打牌聊天,還有不少大媽選擇在戶外來上一場集體舞,廣場舞已悄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