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鏨刻工藝就是用鏨刀、素錘、小柳錘,羊角臺,自制膠(黑松香、白土子、花生油)和各種不同形狀的鏨子,按照設計圖案,在金屬上加工出千變萬化的浮雕狀圖案。
鏨刻工藝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時期,古代將這種工藝稱之為“鏤”,F代也叫鐫刻、鏨刻、鏤刻、雕刻,其中最常見的稱謂是鏨刻。
鏨刻的具體手法主要有陽鏨:突出飾物表面的雕刻圖紋工藝;陰鏨:凹進飾物表面的雕刻圖紋工藝;平鏨:飾物表面鏨刻的工藝;鏤空:用脫鏨把平刻花紋底子透空脫口的工藝;戧鏨:用特制的戧刀戧出花紋與素亮,使單一的鏨刻作品展現出多層次藝術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