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吉饃的主要食用方法是夾入臘汁肉,制作成陜西名吃肉夾饃,它是制作肉夾饃的主要原料,目前遍布全國各地。
一般的燒餅面坯為餅狀,而白吉饃的面坯為碗狀,烙饃時碗狀面坯的碗底朝下進行烙制,這樣烙出的饃的火色非常漂亮。烙制好的白吉饃白邊毫無火色,內(nèi)側(cè)有一線若隱若現(xiàn)的火色線,火色線形成一個很周整的圓,圓圈內(nèi)有火色自然形成的圖案,很漂亮。出鍋的白吉饃不但表皮焦香酥脆,饃瓤綿軟可口,饃的外型搭眼一看,其形制,圖案就象一個漢朝的瓦當。白吉饃上不帶火色的地方不帶一點雜色,潔白如玉。
白驥自古是陜甘通衢要道(今陜西省咸陽市彬縣北極鎮(zhèn)),設有驛站。因驛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驥驛。金設白驥鎮(zhèn)。明清時候,群眾將“白驥”轉(zhuǎn)音為“白吉”,也有人說是因為驥字難寫,就成了“白吉”,當?shù)厝罕妼⑦@個名稱沿用至今。清中葉之前,這里原是回漢雜居,地名是“白吉里”,當?shù)厝罕姸寄苤谱靼准x,并作為日常主食。1863年8月,北極老戶回民響應關(guān)中回民起義,就把這種白吉饃的制作技術(shù)帶到了全國各地,而且成為至今仍然深受歡迎的名吃。因這種發(fā)源于“白吉”,因此也就把這種起面餅子叫白吉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