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脈東西綿延800里,地跨洛陽,南陽,平頂山,新鄉,信陽,駐馬店,漯河,開封,鄭州,許昌,三門峽,焦作等地區.是世界四大造山帶之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有性和國際對比意義。 是一部研究大陸復合型造山帶的地質教科書,是南北生物的過渡帶,是長江、黃河、淮河的分水嶺,是北亞熱帶山地生態環境的標志地,是中生代白堊紀恐龍的故鄉……
大約發生在18億年前的地質發展階段,地球上開始出現生命和生命的演化,生命開始從海洋到陸地的遷移。在距今10億年前后的地質發展時期,地殼表面曾出現過一次超大陸的匯聚與裂解,這就是舉世矚目的羅迪尼亞超大陸事件。羅迪尼亞,是地球早期生物的搖籃,是顯生宇時期所有大陸板塊的始祖。而超大陸的裂解,形成了架構現今中國大陸的華北-揚子和塔里木三大主體板塊。
在距今5.43億年前后的古生代早期,飄零在南緯2°線附近的揚子板塊又開始向北方運移,而地處華北板塊大陸南緣的秦嶺伏牛山地區出現了地塊的裂解和板塊的俯沖,形成活動的溝弧盆構造體系。隨著板塊的俯沖、古秦嶺洋的消減,揚子與華北板塊實現全面對接,繼而完成歐亞大陸板塊的拼合。如今,在伏牛山南麓仍然保存著羅迪尼亞超大陸事件的遺跡和昭示板塊構造運動的地殼縫合線、古島弧與弧后盆地等地質遺跡。
2.5億年以來,地殼構造運動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隨著印支運動、燕山運動等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旋回的終結,古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發生強烈的碰撞,并在接觸帶形成一系列不同層次、不同尺度、不同形式的推覆、迭置和伸展拉張,這便是大陸造山運動的開始,中國中央造山系的形成與發展。
當華北大陸板塊進入早古生代地質歷史發展階段,南緣活動大陸邊緣出現一片被撕裂開的海洋。深厚的地殼被拉斷,地幔巖漿上涌,洋底黑煙滾滾、火龍翻騰。這就是為地質界所矚目的弧后盆地---二郎坪裂陷小洋槽。
斗轉星移,幾億年過去了。小洋槽逐漸閉合,繼而被接踵而來的造山運動推出地面、褶皺成山。直至現代,條條江河在其脊背上開出深深的壕溝時,人們才得知它的存在,開始捕捉它的蛛絲馬跡。
如今,標志小洋槽地質演化過程的地層層序和構造巖群巖組成為大地構造學家研究的熱點,而在諸如細碧巖、角斑巖、濁積巖、枕狀熔巖、堆晶巖、硅質巖、幔源型斜長花崗巖等標志性巖石與海綿骨針化石產地,也建立起地質遺跡保護區和科學考察區。隨著科學研究的逐步深入,古生代二郎坪小洋槽的神秘面紗將被徹底揭開,二郎坪神話將成為科學的論斷。
由于中央山系的存在、由于秦嶺---伏牛山脈的拔地而起,來自太平洋熱帶暖濕氣團北進的步伐被滯緩,長江、黃河與淮河水系在這里分野,年平均800-1200毫米降水量、年均15℃氣溫等值線在這里臨界,亞熱帶氣候區的北部邊界在這里鎖定。這里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地貌景觀奇異而俊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當縱情于青山綠水與藍天白云之間,當穿越在分水嶺上的原始森林,不禁使人流連這山的偉岸、水的柔情,陶醉這花的爛漫、林的幽靜、峰的崢嶸、激流的涌動,怎能不寵辱兩忘,物我皆休。
值得提及的是,這里的地貌景觀與地表物質組成有著異乎尋常的專屬性。 犄角尖花崗巖,具有主造山期巖漿強力侵位型花崗巖的基本特征。由于處于構造擠壓勢態,巖體原生節理系統呈45°角倒轉,具伏牛山特有的花崗巖箭簇狀峰叢地貌便橫空出世。
西莊河花崗巖來自地殼深處地幔物質的涌動,黃花墁巖體來自地殼物質的再生。由于巖漿侵入處于構造伸展拉張階段,環境較為寬松,巖石的流面、流線及原生破裂系統極為發育,由此衍生出形態各異的地貌景觀。球形風化形成的象形石似游龍戲水、差異風化形成的峰林如石柱擎天、席狀裂解形成的穹狀山似蓮花初放,可謂一步一景、千姿百態。
在伏牛山區,巖溶洞穴或生成于構造推覆面下的應力空間,或生成于斷裂帶內的糜棱巖化大理巖層之中。由于巖層受到拉伸、剪切、扭曲、褶皺等塑性變形作用,巖溶侵蝕又使這種構造紋理在不同的角度得以充分展現,在彩燈的映襯下,如行云流水,波濤翻卷;似百獸嬉戲,若靜若動,栩栩如生,堪稱巖溶洞穴景觀的絕筆。
在中生代白堊紀時期,由于山間拉伸盆地的生成使伏牛山區出現一片片美麗的湖泊沼澤。這里萬頃碧波倒映出四周的山嶺溝壑,地球上曾經的主宰恐龍在這里安靜祥和地繁衍生息。那個時代是屬于恐龍的,這兒曾是恐龍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