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起源于唐代,興盛于宋代,從唐中葉到清末,經歷了千年之久的辦學歷史,并形成了一套獨具他色的辦學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遠流長的傳統私學趨于成熟和完善。冬日里,繁華落盡,鳥獸皆藏,若是無雪,更是少了許多的游性,那何不來場“求學”之旅,尋古攬勝、拜謁古之學者,再當一回學子。
嵩陽書院位于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后,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致,大方不俗。
應天書院位于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應天府書院,又名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學家晏殊出任應天知府,先后聘請著名學者王洙、范仲淹為書院“說書”,應天府書院“其名聲著天下”,成為中州第一大學府,據《宋史》記載:“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晏殊)始。”現存有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均為歇山式建筑。
花洲書院位于鄧州市,始建于宋代慶歷年間,由百花洲而得名。公元1045年,范仲淹知鄧,為學風不興而憂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帶環境幽靜,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學場所,于是在百忙中謀劃,創辦花洲書院,公余到書院講學。一時鄧州文運大振。百花洲建筑采用清代江南園林風格,是中國典型書院園林。黃庭堅曾到花洲書院瞻仰范公遺跡。作詩云:“范公種竹水邊亭,漂泊來游一客星。神理不應從此盡,百年草樹至今青。”
歐陽書院歐陽書院歐陽書院
伊川書院位于伊川縣鳴皋鎮,距今有918年。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理學家程頤在此建立伊皋書院(元朝改名伊川書院)。此后20年間,程頤長期在書院講學,其思想體系和著述傳道活動大多在此間完成。廣為人知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即發生于此地。程頤所傳之道,就是對后世產生深刻影響的“洛學”,它對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建立具有開創之功。伊川書院是理學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國書院史和思想文化史上,伊川書院有著特殊重要的歷史地位。
位于滑縣古城內東南隅,原名秋聲書院,亦稱歐陽書院,又名畫舫書院。因《秋聲賦》在這里所作而聞名。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任滑州通判時的住所。書院內建有富麗堂皇的畫舫齋和秋聲樓。畫舫齋是歐陽修的“燕私之居”,為歐陽修所造,秋聲樓位于畫舫齋之后,因《秋聲賦》在這里所作而得名。整座書院堪稱滑縣內一大勝景,歷來賢尹多會于此,作為育人之所。
大程書院位于城內書院街,是遺留的縣城時間較久、規模較大和較完整的古建筑群,居全國第三位。大程書院始建于宋代,為程顥所建。書院規模雄偉,巍巍壯觀,舊貌生輝。從建院始,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900多年的滄桑,進行了多次的擴建、重建,其規模不斷的更新擴大,現在的“大程書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縣繆應縉重建。2000年10月,“大程書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今輝縣城內書院街。“輝縣之勝在百泉,百泉之勝在書院。”百泉書院創建于五代末年,原名太極書院,明代改為百泉書院。《輝縣志》載:“百泉書院舊在縣西五里蘇門山麓,百泉之左,即太極書院。始于宋代,借山水之靈秀,為求道興學之佳地。歷代名士景從學聚,蘇門百泉名著華夏。”清乾隆十五年,皇帝游覽百泉,百泉曾為乾隆行宮(亦稱翠華行宮),其后恢復教育功能。民國時期仍辦學不止,有著極高的景觀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
紫云書院,位于襄城紫云山。一峰秀出,狀若紫云,所以有此稱謂。因為山中有書院,又稱書院山。今所存書院為三進庭院。自南向北存有二柏(百)三石(十)一孔橋、正門遺跡、鐘鼓二樓遺跡、文昌閣遺址。保存較為完好的有欞星門、大成殿,左側的宣圣堂、崇德殿,右側的諸賢堂、廣業殿以及青石碑刻7通、青石篇額4塊。其中“紫云書院”由明成化皇帝敕賜。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