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大棗和溫縣懷山藥的產業化發展,提升了河南土特產的知名度,但并不能推動其他土特產的發展。“我省大部分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土特產如今都名不見經傳,真正被市場認同、走出去的更是屈指可數。”談及我省土特產的現狀,河南財經學院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樊明一語中的。
問題
跌“牌子”少“鏈子”欠“名氣”牌的,只有進人工廠經過生產工藝加工后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商品,才配有品牌。特別是一些零售店銷售的土特產,基本上都是從傳統手工作坊加工出來的,一般都沒有嚴格的品質要求,人們只是注意到了產品的新鮮度,很少去關注其品牌。
目前,我省土特產大多數處于有地方品牌五企業品牌的現狀。提起河南土特產,大家可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靈寶蘋果、原陽大米、新鄭大棗等,但這些都屬于“地方品牌”,不是“企業品牌”,至于說這些蘋果、大米、大棗是由哪家公司、哪個企業生產的,很少有人清晰地認知。
“這種品牌意識的缺失對以后產業的做大、做強非常不利。”河南中原發展研究院秘書長賀衛華說,“前些年的‘毒米’風波就是最好的例證,如果我們的原陽大米有專屬自己的品牌,某個牌子的大米出了問題,遭到‘封殺’的也僅限于某個生產廠家的某個產品,絕不會殃及整個地域。”
市場經濟條件下,健全的銷售渠道是商品及時銷售出去、減少不必要損耗最有效的途徑。賀衛華認為,缺少基本的營銷網絡,土特產只能被當地的消費者所認同,如淮陽黃花菜、新密金銀花等。有些土特產即使構建了現代營銷網絡,但缺乏多層次的產品結構,難以迎合市場需求。對此,省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主任楊建教授認為,目前沒有合適的包裝也是阻礙我省眾多優質土特產“走”出去的主要因素。他解釋說,不少土特產都出自小的家庭作坊,還有不少甚至就是直接從田間采摘而來,除了在逢年過節有禮品包裝外,絕大多數都是用塑料布一裹塞進粗糙的紙盒,甚至是用繩索一扎、普通透明食品袋散裝,這很難讓人將其和美味相聯系,更難上得了臺面。
酒香也怕巷子深。缺少廣告宣傳是我省土特產沒有走出去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很多人看來,農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需要了就去買,不需要的話做再多廣告也沒有用。因而品牌的開發度極低,沒有與客戶建立良好和穩固的聯系,最終無法樹立名牌優秀企業形象和利用名牌獲取豐厚的利益回報。楊建指出,我省許多農產品品牌缺乏系統、科學的廣告戰略。有的廣告缺乏可持續性,難以形成持續的促銷效果。許多具有綠色產品認證標志的產品,目標市場主要是城市中高收人者,但其廣告宣傳載體卻往往是墻體,大大損害了產品的形象,抑制了目標對象的購買積極性。
出路
土特產只能在特定的地區生產,對土壤、氣候、種植方式、加工手段等有特殊要求,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其產量是一定的,因而具有區域性、稀缺性的特點,從而決定了它的自然壟斷地位。由于這種供應量的局限使土特產具有較高的市場價格,往往會引起當地政府、企業和個人加大商業開發的沖動,拼命增加產量,過度開發,結果往往是竭澤而漁,反而破壞了資源,損害了土特產的聲譽。
當今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綠色食品的標準也越來越高,如果生產者在產品農藥、化肥殘留等方面意識不強,就無法達到消費者和市場要求。土特產也應“與時俱進”。有些土特產有生命周期,人們會由喜歡變成不喜歡,同時,隨著人們口味與喜好的改變,很多土特產也容易遭到淘汰。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升土特產品質,打造品牌,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大米市場的激烈競爭中,面對國內外各種新興品牌,原陽大米如何保持原有的品牌優勢,需要進行深人的市場調查,根據市場實際形勢作出品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