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迅速發展的農林科技為土特產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工業化的加工技術拉長了產業鏈條,增加了整體效益。但這一切都應該以維護和保證土特產品質為前提,應與行之有效的傳統生產和加工模式結合起來,避免出現化肥、農藥過度使用的問題,保持土特產綠色、天然的特色。
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商品,土特產同其他商品一樣要有現代生產模式與之相適應。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戴強指出,土特產的生產具有很大的分散性,我省規模較大的生產加工企業寥寥無幾,甚至一些地方小作坊借土特產的招牌生產不符標準的產品,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因此,在土特產的生產和加工上,應該跳出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模式,采用專業合作社、“公司+農戶”等多種方式發展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形成產業集群。依托這樣的組織體系,統一品種、規格、品質,采用系列化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實現產加銷相結合,打造出土特產的品牌,增加產品附加值。
說到品牌建設,河南財經學院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樊明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應該將地方品牌與商家品牌相結合,給消費者以引導。”在只有地方品牌的情況下,面對眾多的生產廠家,消費者自身并不能準確分辨各種產
品的高低,如果建立起企業品牌,市場將更加完善,發展條件將更加充分。建立起良好的與地方品牌結合的企業品牌,一旦個別不良廠商出現類似的產品質量問題,地方品牌受到沖擊,但企業品牌卻可以得到維護。通過市場維持、運作等營銷手段,用骨干企業的產品應對沖擊,繼續建立地方品牌的信譽度和美譽度。
要把我省土特產品牌進一步打響,使之成為我省極富代表性的名片,需要各方參與,積極推廣,不是某一方的事。在剛剛結束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及品牌價值評估活動中,杞縣大蒜評估價值達到50.24億元人民幣。這則喜人的信息背后飽含著當地政府對地方土特品牌強有力的宣傳推廣。時任杞縣縣長的焦躍進,親自到北京王府井的幾個大商場站柜臺推銷杞縣的特產———大蒜,成為轟動國內外的新聞,國內上百家媒體給予報道,杞縣大蒜也由此名聲大振,國內外的客商紛至沓來。
除了政府的宣傳推動外,產地的農民更應注重加強本地土特產的宣傳。樊明建議,普通百姓在給外地親友送禮時不妨選擇本地土特產,這就是一種無形宣傳。各級政府可在產業規劃指導、產業政策制定、技術引進與推廣、提高農民素質、市場開拓、財稅扶持措施實施等方面給予適當支持。比如社會、企業等相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可以對目前我省土特產作一個品牌研究,明確劃定已有的土特產品牌范圍,并根據各個品牌的市場評價、消費者認可度等實際情況進行營造。
盡管我省土特產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但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土特產資源正在被企業或個人逐漸開發利用,如我省本土最大的制藥企業———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立足當地豐富的香菇資源加工“仲景”牌香菇醬,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帶動當地農民實現雙贏。眾多農業經濟研究專家對此眾口一詞:“借助企業、政府、能人的帶動,我省更多的土特產有望在市場上得到認可和推廣。”記者丁先翠實習生霍艷杰文霞王東梅盧亞杰郭熙辰(原標題:河南土特產“土”中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