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概況
2017/6/14 11:21: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河南省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文化底蘊豐厚,文化遺產豐富多彩,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近年來,在文化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狀況
截止2016年,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個(保護單位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13個、代表性傳承人84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28個、代表性傳承人641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596個、代表性傳承人3013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9021個、代表性傳承人8515名。
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1個、河南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8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33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25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傳習所)68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30個。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價值較高。很多項目,如民間文學中的神話傳說等,留傳久遠,帶有華夏民族早期文化特征,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等具有廣泛的影響和重要價值。二是內容豐富。經過普查,全省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達22萬多條。三是分布廣泛。全省各個市、縣,甚至每個村莊都有相當數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尤其在一些保護相對完好的歷史文化名鎮(村)等地,非遺項目相對集中。四是跨地域分布項目較多。如豫劇在全省幾乎各個市、縣都有存在,一些民間傳說、傳統技藝、民俗類項目在不同地區流布,并具有較大的共性。五是影響較大。如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馬街書會、浚縣正月古廟會、伏羲太昊陵祭典、洛陽牡丹花會等傳統節會在全國都具有較大影響。河南省的一些項目如少林功夫、太極拳、木版年畫、傳統戲曲等,已經成為國內外文化交流的重點項目。河南省每年出國境文化交流項目100多個,其中大部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少林功夫、豫劇、河南墜子、馬街書會,鈞瓷、汝瓷、唐三彩燒制技藝,朱仙鎮、滑縣木版年畫等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概況
面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近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機構逐步健全。2009年6月,河南省文化廳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處,2011年6月,成立了獨立建制的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目前,全省18個省轄市已有11個省轄市成立有獨立編制的非遺科,12個縣成立了獨立的非遺股。有2個省轄市、15個縣區成立了獨立編制的非遺保護中心,其余市縣區也全部掛靠成立非遺保護機構。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制度,初步形成了較為健全的保護工作網絡。
二是開展普查活動,家底基本澄清。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和安排,2007年至2009年,我們在全省組織開展了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普查出各類線索180余萬條,其中,基本立項22萬余條。普查工作共整理文字資料30多億字、照片10萬多張、錄音3800多小時、錄像4300多小時。
三是保護體系基本建立。建立起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項目名錄保護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保護體系,制訂了傳承人培訓計劃,分批對傳承人進行輪訓,扶持、指導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2016年又啟動了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
四是保護措施多策并舉。近幾年,文化廳堅持把搶救性保護放在第一位,切實保障瀕危項目得到有效保護,相繼啟動實施“銘刻—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記錄計劃”、“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河南省傳統美術搶救保護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試點工程等,通過錄音、錄像等綜合性、科技化手段,對一些重大項目和瀕危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全面系統地建檔、記錄、立體化保存。積極運用生產性保護等方式,通過命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開展傳統技藝成果大展、研究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工作,推動保護工作。推進整體性保護工作,我省已公布命名8個“河南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積極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目前說唱文化(寶豐)生態保護區已獲文化部批準,是我省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五是加強理論研究工作。命名公布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30個,《河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錄》、《傳承人圖錄》、《“牧野論壇”論文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成果匯編》等一批成果已經出版或即將出版。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省共出版非遺方面圖書和編輯資料3500多冊。
六是注重培育非遺保護社會氛圍。特別是利用春節、“文化遺產日”等大型民俗節慶日,舉辦各具特色的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比如利用淮陽伏羲廟會舉辦的“河南(淮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已歷時八屆,展演期間每日人均觀看人數達到30萬,借助鶴壁浚縣古廟會、寶豐馬街書會、老子祭祀等廟會舉辦的展演活動等已形成非遺展演品牌效應,非遺保護成果惠及了更多的老百姓,提升了廣大民眾的思想認識和自覺保護非遺的意識,撬動了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非遺保護隊伍中,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生存和傳承。
七是積極推進地方立法工作。《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于2014年1月1日起實施。在此框架下,《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評定實施意見》、《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管理辦法》、《河南省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申報暫行辦法》、《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2020年培訓工作規劃》等相繼出臺,并不斷完善。積極推動市級立法工作,目前,洛陽市非遺條例已頒布實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