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節近在眼前。與牡丹這一洛陽的“城市名片”相比,本應同樣成為洛陽“城市名片”的部分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卻正在失去往日的光環——傳承人“凋零”,項目日趨式微,昔日的洛陽文化符號如今面對哪些困境或機遇?未來又將何去何從?近日,《洛陽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現狀:“非遺”豐富,傳承人卻在“凋零”
8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8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5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57項縣(市)、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這是目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家底”。
近日,市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坦陳,盡管總的來說,我市的非遺保護工作目前在全省仍處于前列,但是,在這光鮮數據的背后,我市的“非遺”未來不容樂觀。
該負責人不無擔憂地說,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載體是人,依靠師傅、親屬的口傳身授才能世代流傳,但如今,我市的傳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拿省級傳承人來說,最年輕的今年52歲,最年長的已經86歲了。
海神樂是一種古老的民間音樂,相傳為古時宮廷祭海配樂,明清時期在洛陽十分盛行,2007年被列入首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海神樂樂隊演奏時需要有笛、笙、云板、木魚等20余種樂器。
“現在樂社只有20多人,勉強能將樂器種類湊齊,很久沒有年輕人補充進來了。”郭紅運是海神樂的省級傳承人,今年已經77歲,說起海神樂的未來,他顯出了深深的擔憂。
困局:冷熱不均,部分非遺項目與時代脫節
“一二三四五呀,金木水火土呀。天地分上下呀,日月同古今呀……”這是黃河岸邊的硪工號子。當年在黃河兩岸,只要有工地,伴隨著咚咚的打夯聲,就有這悠揚而響亮的號子聲,然而隨著繼續機械化設備的普及,硪工號子漸漸被發動機的喧囂所掩蓋。“會喊號子的老人也難得聚到一起,想要欣賞到它確實不容易了。”市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除了硪工號子,流傳已久的劉井薛氏石刻也面臨失傳的危險。市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主要因為現在對碑刻的需求越來越少,還因為機器雕刻速度更快、價格更低。“對于這些項目,我們只能是盡力讓它們延續得更久,同時為它們建立盡可能詳盡的影像、文字檔案。”該負責人說。
與漸行漸遠的號子聲不同,有些非遺項目伴隨了許多人的成長,依舊粉絲眾多。每到吃飯時間,西工區小街的西工飯店門口都會排起長隊,大家都是一個目的:為了吃到那盤酥脆可口的小街鍋貼。
“硪工號子、石刻和小街鍋貼其實可以反映出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消費類的非遺項目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但是表演類項目,或者說和時代脫節的項目,傳承狀況不容樂觀。”市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道。如何在傳承的同時緊跟時代,保持傳統項目的生命力,成為“非遺”傳承人共同思考的問題。
探索:要傳承也要商業,兩條腿才能走路
“錦繡洛陽四月天,牡丹花開車馬喧……”大鼓一敲,月牙板一打,張懷生便開唱了。現在,每逢周五、周六,他都會來到笑滿堂曲藝社進行演出。作為河洛大鼓的省級傳承人,張懷生認為所有的表演類非遺項目,必須走上舞臺,必須以觀眾為本。
為此,他也對自己的表演不斷進行改良,加快故事節奏,增添笑料,加入新的時代觀念……
常智樂是河洛大鼓的一名推廣人,與其他經常走上舞臺進行表演的藝人不同,他把目標鎖定在校園,為學生提供河洛大鼓的入門培訓。兩年間,他已經培訓了600多人次。
他認為,必須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合力。
市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對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進行立法保護,這一做法在地級市中還是比較先進的,只有蘇州等個別地區對此進行了地方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