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經典推薦 >> 瀏覽信息

范縝:特立獨行的無神論斗士

2014/3/14 16:16:31 點擊數: 【字體:

    范縝(約450~515),字子真,南鄉午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南朝齊梁時期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戰斗的無神論者。他綜合并發展了先秦、兩漢以來的無神論和神滅論思想,一生對統治階級利用佛教欺騙和麻痹人民,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勇猛的斗爭。他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唯物主義理論家。范縝著《文集》十五卷,大都散佚。傳世者除《神滅論》外,另有《答曹舍人》等四篇,收于《弘明集》與《全梁文》中。其生平主要見于《梁書》和《南史》。

    一、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據《梁書·范縝傳》記載,他是“晉安北將軍汪六世孫”,但范縝出生的時候,南朝北朝都發生了農民起義,社會動蕩不安,范縝的家世也處于衰落之中。父親早逝,范縝從小就依靠母親,在家鄉過著“ 孤貧”的生活。大約在 18 歲那年,范縝辭別了母親,到千里之外的沛郡相縣(安徽宿縣)去求學。當時在相縣講學的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學者劉瓛,向他學習的人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大家子弟”。“ 華車麗服,無視貧者”。 范縝在這樣的環境里,不僅沒有受到這種陋習的熏染,而且一直過著十分儉仆的生活,以學問的追求為目的,勤奮用功,很快就“ 博通經術”,成為諸弟子中的佼佼者。這使那位出身庶族,社會地位很低的老師對他十分贊賞,親自為范縝束發加冠。范縝在劉瓛門下學習了好幾年,對經學做了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周禮》、《儀禮》、《禮記》等“三禮”更為精通。這不僅使他熟悉了古代的各種禮儀,而且對古代的政治、經濟制度也有了深刻的了解,成了當時很有聲望的學者。但此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魏晉之際的“九品中正制”仍然影響著寒微之士的發達。范縝雖然身懷絕學,但仍沉淪下僚,未能得到施展自己抱負的天地。

    泰始六年(470 年),南北局勢較為緩和,改革政治似乎又出現了可能。于是,26 歲的范縝上書給王仆射,希望朝廷能“樂聞譏諫”,但是他給王仆射的信卻石沉大海,改革的愿望又成了泡影。從這時起,直到劉宋滅亡前的八、九年,范縝還是報國無門,一籌莫展。深深的憂憤,使這位正當韶華之年的有志之士出現了斑斑的白發。29 歲那年,他寫了《 傷暮詩》、《 白發詠》以自嗟。這時的范縝實際上已經養成了一種不同流俗,淳樸正直的性格和深沉的思維能力。

    機遇總會垂青于有準備的人。公元 479 年,握有軍政實權的蕭道成奪取了劉宋政權,建立了齊朝。為鞏固自己的統治,蕭齊政權自然要引用一批新人,從此范縝踏上了仕途。開始,范縝在地方上做小官,由于他的才能,后來做到尚書殿中郎。到了蕭道成之子齊武帝蕭賾時,為進一步緩和南北局勢,永明年間,與北魏和親,“歲通聘好”,于是挑選才學之士,作為使者。范縝和堂弟范云、蕭琛等人,相繼出使。 此后,他的學識和能力受到朝野的稱贊。回到南齊以后,范縝在朝廷中開始發生影響。

    二、特立獨行,堅拒賣論取官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之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形象地描畫了南朝佛教盛行的情況。

    南朝佛教思想流行,很多人相信“因果報應”,迷信“來生”。佛教宣揚今生信佛,來世便可以托生于富貴人家,最虔誠的還能升登天國“樂土”,永遠擺脫人世的煩惱;不信佛,死后就打入地獄,或者變豬,變狗。和尚們還宣傳人死了以后,靈魂是不會死的。他們說,一個人的富貴或者貧賤,都是前世的因果報應,窮人受苦受罪,都是命里注定,無法抗拒的。這種論調,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理論根據。

    因此,當時南齊的朝廷里,從皇帝到大臣,都提倡佛教。南齊的宰相——竟陵王蕭子良就是一個篤信佛教的人。 蕭子良在建康郊外的雞籠山有一座別墅,他常常在那里招待名士文人,喝酒談天。有時候,也請來一些和尚,到他那里講解佛教的道理。蕭子良還親自給和尚備飯倒茶水。人家都認為他這樣做有失宰相的體統,他卻樂此不疲。

     范縝當時亦曾侍奉蕭子良,但“道不同不相為謀”。聽說范縝竟敢跟他唱對臺戲,反對佛教,蕭子良十分惱火,通過堂兄范云找來了范縝,一場沖突就此展開。

     “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世間何得有富貴?何得有貴賤?”縝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廉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關籬墻落于溷糞之側。墜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這個生動的比喻,說得蕭子良啞口無言。當然,這還只是一種偶然論,而且以風吹花落比喻人生遭遇,是并不確切的。但他隨即在理論上彌補了這一缺憾,這就是后來的《神滅論》。

     后來,蕭子良怕范縝的影響太大,會動搖大家對佛教的信仰。隔了幾天,他派親信王融去勸說范縝,說:“宰相是十分賞識有才能的人的。像您這樣有才干的人,要做個中書郎,還不容易!何苦一定要去傳播這樣違背潮流的議論呢。我真替您可惜。我看您還是把那篇背時文章收回了吧。”

     范縝聽了,仰起頭哈哈大笑,說:“我范縝如果放棄自己的觀點去求官,那么要做更大的官也不難,何在乎您說的中書郎呢。”

     不為名利、富貴所動,堅持自己的觀點,是多么需要骨氣和定力啊!元朝詩人王冕的詩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青氣滿乾坤”,正是范縝堅持真理的形象寫照。

     三、思辯精深,著成“神滅”宏論

     天監六年(507),范縝任南齊中書郎時正式發表《神滅論》。《神滅論》全文以問答形式寫成。這種體裁,適合于步步深入,詳細闡述自己論點,逐條反駁對方的論點。問答凡三十余條,共分五大段。

     第一段,針對有神論的根本依據——精神可脫離形體而單獨存在(這是一切鬼神、靈魂、上帝等信念產生的認識根源)。文章一開始,就提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等重要命題。并用刀口和刀刃的鋒利來比喻形體和精神的這種關系,從根本上肯定了形體、物質第一性,精神、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的基本論點,從而奠定了自己的理論基礎。

     第二段,說明精神、意識是人類具有的特性,只有特殊的物質才能產生精神。從精神現象產生的根源說明它對物質的依賴關系,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也是古代唯物主義的一個重大發展。

     第三段,進一步分析感覺和思維的不同特征和相互關系。指出感覺活動和思維活動,一方面是統一的整體的活動,一方面因產生于不同的器官而有不同的分工,不能互相代替。

     第四段,解釋儒家經傳中為什么常有鬼神記載的問題。作者認為這是圣人“神道設教”的表現,并非真有什么鬼神。

     最后一段。說明“浮屠害政,桑門蠹俗”,其結果使人們相信“神不滅”,故能“懼以阿鼻(按:地獄之名)之苦,誘以虛誕之辭”,指出所以著論的目的。范縝在這場神滅論戰中,揭露佛教欺詐斂財的罪惡,正與奧卡姆的戰斗性,事同一律。

     范縝的神滅論思想在當時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首先,他駁倒了神不滅論,就等于在理論上駁倒了輪回報應等迷信思想,客觀上使人民群眾從佛教的欺騙和麻醉中獲得一次精神解放。其次,《 神滅論》指出,上層統治階級信仰佛教完全是出于利己的目的,這就擊中了他們的要害。在理論上,范縝的無神論思想,達到了當時無神論最高的水平,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做出了新的貢獻。

     四、堅持真理,頂住朝野圍攻

     《神滅論》一出,“朝野喧嘩”。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宣布佛教為國教,武帝并三次舍身同泰寺,竭力提倡佛教。為了肅清《神滅論》在思想上的影響,梁武帝下了一道《答臣下神滅論》的敕書,硬說范縝“違經背親,言語可息”。并通過莊嚴寺大僧法云,動員了王公、朝貴和僧正等六十余人,各以書面表示,一致擁護詔旨,對范縝進行各種污蔑,而《難神滅論》的反駁文章,更是一篇一篇地向范縝襲擊過來。

     范縝在這一場更大的政治壓力和理論圍剿下,挺身迎戰,絲毫沒有退縮。范縝自豪地聲稱:《神滅論》“辯摧眾口,日服千人”。法云的反駁無濟于事,善于詭辯的曹思文也只好說自己才思淺陋,“ 無以折其鋒銳”,駁斥不倒《神滅論》。于是梁武帝蕭衍下詔書,給范縝扣了“ 背經”“乖理”“滅圣”三頂大帽子,這場辯論就以“神滅論”的暫時勝利而告結束。

     高僧們辯不過范縝,惱羞成怒。有個佛教信徒王琰諷刺他說:“唉,范先生啊!您不信神靈,那您就連祖先的神靈在哪里也不知道了。”范縝針鋒相對地嘲笑王琰說:“可惜呀,王先生!您既然知道您的祖先神靈在哪里,為什么不早點去找他們呢?”王琰尷尬萬分,無言以對。

     在舉國上下一片頌佛聲中,在那個“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時候,范縝能頂住來自朝野各方面壓力和誘惑,堅持真理,剛正不阿,高舉“神滅論”的偉大旗幟,殊為不易。

     在封建社會,作為一個有抱負的讀書人,誰人不想出人頭地?誰不想將自己生平所學“貨于帝王家”?在利益面前,一般人很難經受住誘惑;在政治壓力面前,大多數官員選擇妥協;在來自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壓力面前,能堅持自己見解的,更是千古難逢。而范縝就是這樣一個真正的斗士。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范縝,正是這樣的大丈夫。。他的不朽著作《神滅論》,把中世紀人民反壓迫、反愚昧的斗爭提高到當時哲學理論的高度,在中國思想史上閃耀著熠熠的光輝。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發現真理是偉大的,堅持真理則更加偉大。在名利、權勢和真理面前,范縝選擇真理;在委曲求全和斗爭面前,范縝選擇斗爭。他不隨波逐流,不懼權勢,不賣論取官,一生堅持真理,其矢志不移的精神風貌,值得后世景仰。

    五、承前啟后,《神滅論》繼往開來

    在中國古代社會,古代無神論在同有神論的斗爭中,體現出起伏、消長、發展變化的規律。其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變異現象、人事的吉兇禍福與神無關;肯定人的生與死是自然規律,人死神滅,否定鬼的存在。中國古代無神論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六個階段:

    (一)先秦:從無神論思想的萌芽到理論形成。商周時期上帝崇拜、天命觀念及鬼神迷信占有統治地位。與此同時,無神論的觀念也開始萌芽、滋長。到西周末期開始出現了對上帝(天)權威的懷疑和批判。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人本與自然為本的無神論傾向。

     (二)秦漢:無神論理論體系的形成。這一時期無神論思想進一步發展,特別是東漢王充繼承和發揚了前人反神學斗爭的優良傳統,以元氣本原論和萬物自然生成論為理論基礎,肯定天道無為,對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封建讖緯神學目的論展開了全面批判,從而建立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無神論理論體系。王充的思想在其著作《論衡》中得到充分表述。

     (三)魏晉南北朝:從形神關系方面發展無神論。漢末佛教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與玄學相結合,廣為傳播。當時的佛學宣揚因果報應說,其理論基礎是“形盡神不滅”的形神相異二元論。范縝的《神滅論》,在總結前人形神論經驗的基礎上,以刀刃與鋒利的關系為比喻,提出“形質神用”的命題,認為人的生理器官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確立了形神相即的一元論。第一次明確地把精神看作形體的作用、屬性,正確解決了形神關系,從根本上否定了當時佛教神學體系賴以存在的基礎——神不滅論,給佛教神學以有力打擊,在中國無神論發展史上占據特殊地位。

    (四)隋唐:從天人關系方面發展無神論。隋唐時期,佛教繼南北朝之后達到鼎盛,佛學理論有了長足發展,以佛教為代表的宗教神學占據主導地位,無神論理論相對薄弱,只有柳宗元、劉禹錫在天人關系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古代無神論與有神論的天人“相分”和“相與”之爭,由柳、劉從理論上作了總結,初步解決了長期以來的天人之辯。

     (五)宋元明:在批判佛教中發展無神論。隋唐時期佛教鼎盛,而無神論者未能針對佛學世界觀進行直接批駁。延至宋代才由張載以氣一元論為基礎對佛教的理論核心“三界唯心”“一切皆空”進行了批判。

     (六)明末至鴉片戰爭前:古代無神論發展的高峰與終結。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夫之在繼承張載、王廷相元氣本體論的基礎上,提出“太虛一實”的唯物主義氣一元論,將無神論發展至高峰。

    應該說,在漫長的無神有神的斗爭中,范縝的《無神論》可謂是繼往開來的著作。它就像茫茫黑夜的燈塔,照亮了后來者的方向,使之能夠進一步開拓發展。當前,它對我們堅持唯物論,廓清行行色色的歪理邪說的迷霧,弘揚無神論,批判有神論,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真理的斗士,作為唯物主義的思想家,范縝將永遠為人們所牢記。

     [參考文獻]

    1.《梁書·列傳第四十二·儒林》

    2.《南史·列傳第四十七 》

    3.《魏晉南北朝史話》(北京出版社)

    4.《中華活頁文選》(上海古跡出版社)合訂本(三)

    5.《中國無神論與有神論斗爭的思想特征》(張立文)

    6.《中國古代無神論》(《馬克思主義百科要覽》,馬克思主義研究網)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教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