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大禹在邵州一帶治水時,要用木棍探水深淺,因為水的浮力大,所以木棍探不到水底,大禹心中十分著急。這時,一位老農雙膝跪地,手捧一根發紅透亮,分量較輕的木棍說:“我主勿躁,小民獻上一物可以幫你探測水的深淺。”大禹接過木棍,半信半疑地探入河中,誰知此棍竟立于河中不漂不倒直至河底。大禹高興極了,驚嘆道:“真乃神棍也!”后來大禹稱皇帝后,“龍持木棍”的美名遍傳天下,價增百倍。時至今日,邵原北山原始森林中仍有幾棵珍貴的龍持木樹。
禹治水前黃河水在邵州一帶汪洋一片,泛濫成災,大禹經過充分勘察后,決計導北水南流。他首先在邵原北部積石成山把南北走向的太行山阻斷,使北水東流入濟。這“積石之山”就是現在陽城縣境內的“鎖泉嶺”。為疏導北水入黃河,用神鞭趕水,至今東陽河一峽谷中石壁上仍留有神鞭印,人你“鞭壁崖”。大水流至邵原正南,那時伏牛山與北山相連,齊刷刷阻斷了黃河水去向。禹王斧劈大山,放水東去,形成了后來的“八里峽”,也叫“八里胡同”。“八里胡同”北邊有一個村莊叫“老禹洼”,相傳是因大禹治水時居住而得名。村莊邊有一座山叫“八角山”,八角山上有一個“神仙洞”,傳說大禹曾取計“神仙洞”,石壁上還留有大禹治水圖。